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在这里形成华夏各族。

黄土高原西头的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往后戎羌各族的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以太吴和少吴为代表的两吴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的扩大,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应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较早有兴隆洼文化,继之而起的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其后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要渊源。

中国南方也可分为若干文化区。长江中游即是重要的一个。根据古史传说,那里曾是三苗部落活动的地区,著名的楚文化应是从这里孕育起来的。长江下游也是一个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都应是古越族的史前文化。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假如我们把中原文化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算作第三个层次。它们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较同第一个层次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好像是第二重的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萊召开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

(摘编自嚴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材料二:

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幹超为纪录片总导演。

干  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中,舜到尧那兒去,叫“至中国”,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兒八经就有“中国”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中心。

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    

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單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

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

干 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

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必须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灌溉,水多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

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

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去。

干  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就在探索这个命题?    

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

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的。

干 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

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

(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