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素描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其创作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多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美术中的白描亦类似素描,还有粉本,甚至那些单色写生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与素描有些相通之处。艺术家,理论家们则逐渐意识到素描概念的内涵不应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在词源上,中国本无“素描”一词,但“素”“描”二字古已有之。“素”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原意为“洁白生绢”,后引申为“简洁朴素”“不假修饰”。“描”字指以原态为凭据勾勒其貌。若按古训,素描的字面则可释为:以素朴的形式描摹物象。不过,此处的“描”不能理解为根据对象勾勒形态,而应理解为表现物象。所以,素描即以素朴的形式表现物象。

理解素描还需在比较视野中激活民族文化与之相通的观念和方法。达·芬奇与齐白石都曾画过螃蟹。达·芬奇用铅笔或钢笔,从勾勒轮廓,铺排调子,到捕捉光影、表达体积,再到细腻刻画、调整结构,他遵循眼睛所见,巧妙地以明暗烘托出螃蟹的立体感、分量感和空间感,螃蟹的形象纤毫毕现,将科学精神与艺术美感高度融合。白石老人笔下的螃蟹虽寥寥数笔,但伸屈自如的蟹爪、毛茸茸的蟹钳和吐沫冒泡的蟹嘴,无不形神兼备,生意盎然。

差异性背后自有其必然性。艺术形式的选择,总要符合本民族的文化观念。西方绘画将素描视作造型训练,中国绘画将笔墨视作修为。特别是在空间意识,黑白意识、轮廓意识方面,中西差异较大。

先说空间意识。始于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科学与几何学,体现在艺术中是高贵静穆、和谐匀整的。反观中国,画家对空间透视问题亦早有体会,认知。然而,中国画主流却并未发展完善这种遵循视觉所见的透视方法。如果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使用宗炳所说的“绢素远映”的方法来取景,何来江山无尽、咫尺千里、幽深阔远的意境?

其次是黑白意识。黑白意识表现在西方素描中即为光影,以此勾勒形体之结构起伏,妙化出充溢空气感与光线感的三维空间。而与西方绘画追摹光影不同,中国画对光影“非不能绘、不欲绘,实不必绘也”(宗白华语)。中国画所蕴含的黑白意识,源于阴阳观念。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有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可见,中国画之黑白,溶于水墨之间,笔端与纸面交融运用,变化无穷。轮廓、明暗、虚实在笔底的干湿浓淡中幻化成形。

最后是轮廓意识。轮廓即边界,显现为线条之形。美术之线,主要功能有三:表现客观物象外形轮廓,通过前后穿插暗示结构空间,融入主观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中国美术中的线,兼有上述三个功能。反观西方美术,线条最初也具有明显的轮廓性,然而,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们逐渐放弃仅用线条勾勒轮廓的方式,而将线条融入形体的光影转折中去,线条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则日渐弱化。

自古以来,中国造型艺术同样蕴含着素描精神--—在朴素无华的形式中求自然,求自心、求真性、求真美,让世人于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具象与抽象之间得见中国人对客观世界与艺术描绘之关系的认识与把握。今天,庚续此素描精神,以朴素的人民情怀、真实的生命感动、真切的艺术表达,创新的生动表现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不仅是我们继承本源的必然与必要,更是吸收外来精神、面向未来的立场和动力!

(选自吴为山《绘事新素:构建中国式素描新体系》)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