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无法用单一线性思维和静态框架加以考量。加拿大学者霍林跳脱出将城市视为“脆弱承灾体”的传统安全观,将城市视为集物质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一体的多态系统,提出以适应性和动态平衡力为特征的韧性理论。

城市之“韧”,体现在面对外部扰动和内部异变时,依然保持基础功能,且具备存续、适应和成长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韧性城市”可被概括为具备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的城市安全发展样态。韧性城市不仅能承受缓慢且隐蔽的慢性压力,更擅长应对突如其来的急性冲击,在保持基础性机能的同时,又能快速分散风险,调整恢复稳定,并从风险管理中学习治理经验,探索出“抗压-存续-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渐进性发展模式。富有韧性的城市在社会层面具备协同性,在环境层面具备适应力,在技术层面具备智慧性,在工程层面具备冗余性,在组织层面具备自组织力,在制度层面具备学习力。              

(摘编自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

材料二

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安全和社会建设的一个单元,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有效尺度,韧性城市建设要落实到韧性社区中来。

我国社区有明确的界线和组织体系,这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一个社区很难依靠自身完成韧性建设,更何况,有些社区本身设施老化、空间狭小,充满风险。可能的思路是引入“社区生活圈”概念,既关照小区内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关照小区附近空间的“风险分散”。社区内的建筑空间要坚固安全,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在极端压力下维持运行,生活圈中要有避灾避难空间、物质储备空间。以此确保风险发生时有相应的“抗逆力”。

居民对于发生在社区的风险有直接的感知,也最了解风险的需求,这就需要提高居民的安全与应急意识,调动居民积极性,构建社区组织协调、居民积极参与、彼此联结、风险共担的社区网络;还要借助智慧治理平台,及时汇集更新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物业、商家等主体的资源和需求信息,并在危机时期为社区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 

(摘编自吴晓林《城市社区如何变得更有韧性》)

材料三

韧性城市是一项强调顶层设计的规划治理理念,虽然其建设成果与城市居民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可以直观可视的,因此城市居民对这一理念的认知比较不足。目前国内韧性城市建设的主体仍然仅是城市政府,社会公众参与度极低。缺少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效能较低,全国范围的理念推广和实践开展难度增加。

韧性城市建设与常规的城市建设相比内容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繁多,因此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加专业的队伍。目前国内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团队主要是由政府和高校学者共同组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虽然配备了一定的工作人员,但是缺少多元化的团队结构和专业性人员。在组建团队时缺少对专业型人才的吸纳,专业的单一导致了技术的单一;而且我国的研究和学习普遍存在于理论层面,缺少具体实践性的经验学习,因此尚未从国外的经验中找到可操作的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了整个团队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摘编自徐驰《我国城市政府建设韧性城市问题研究》)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