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纸笔学习与电子化学习孰优孰劣,人们早已争论不休。自1980年以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

在平板电脑还没称霸的时代,人们就对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展开了一系列研究:2014年,研究者让300多名学生分别用纸笔和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研究证实,做纸质笔记的人更善于处理信息,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好。

研究者建议我们从使用键盘回到传统的手写,但他们可能没有料到,人们回归手写的方式不是拿起纸笔,而是转向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似乎成为了完美工具——既能维持传统手写方式,还能实现笔记电子化,易于存储和检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1年,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索记忆检索过程的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平板电脑,做纸质笔记的人能记忆得更加准确,大脑活动也更活跃。

研究人员招募了48名大学生志愿者,把他们分为纸笔组、电子平板组和智能手机组,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扫描大脑。

在实验中,三组人员都需要默读一段对话,同时将对话中提到的时间表录入日历中。纸笔组和平板组的志愿者都采用手写的方式,手机组使用键盘。一个小时后,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对于时间点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在填写日历时,纸笔组比其他两组快25%,并且在回忆简单时间点时,纸笔组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平板组和手机组。同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也表明,纸笔组大脑的语言和视觉区域的活动也明显更活跃。相比之下,平板组和手机组记忆更加琐碎,准确度不高。

同样是手写,平板到底哪里不如纸笔?

在上面的研究中,纸笔组和平板组都用了手写,并且笔记的尺寸和方向都一致。为什么平板已经模仿得这么像纸,却依旧不能代替纸张呢?

手写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关节的熟练协调。在平板上书写时,由于屏幕的纹理和摩擦力与传统的纸张不同,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对手臂运动的控制。而书写时遇到的困难,也影响了笔迹的易读性。

看PDF电子文档,固然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信息,但也许会造成“触觉失调”。阅读时,电子设备会干扰我们对于文本的处理。

详细点来说,当你在看纸质书时,你可能会记得某个细节在书中的物理状态:比如书页的厚度,纸张的粗糙感,翻动时书页的响声……每翻动一页,都像是留下一个足迹。而当资料装进电子设备,阅读时我们感受不到明显的形状、尺寸和重量,这些差异会造成一定的“触觉失调”,没有纸质阅读那样的沉浸感。

作为传统的阅读和学习手段,纸张在书写、阅读和记忆过程中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能否认的是,屏幕为我们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屏幕上能够呈现文本、图片甚至视频等更加复杂、有趣的多媒体作品。电子设备具有存储大,便于检索、交互,容易修改等特点,我们也会常常感叹,它们为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取材于Skin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学习资料的呈现形式来看,应将现代电子化资料与传统纸质版资料进行适度融合,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改变学习资料来源单一的问题。电子化学习资料虽然存在安全性难以保证等问题,然而其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便于学习者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资料,时效性比较强,从而使学习资料保持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相对平衡,不像纸质版资料内容容易固化。电子化资料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开发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电子化学习方式更适合学习一些具有普适性、大众化特征的信息,学员对此仅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其学习目的主要是用来丰富常识性知识,拓宽视野,基本上属于浅表性学习类型。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电子化学习方式确实用相对少的投入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投入产出比高。从教育学的视角透析,问题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学习者利用电子设备学习,容易导致脑力投入不足,未经深入思考、重组和加工,获取的可能只是一些显性、碎片化的信息,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者应选取一些适宜于电子媒体呈现的学习资料,由此彰显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师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交流,积极分享,在一定程度内尽可能弥补这种学习方式的固有缺陷,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取材于郑延福的相关文章)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