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材料三:

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

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

(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