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早在大约12000年之前,随着气候转暖,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本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

②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被人类驯化和栽培。当时,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富,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而水稻起源于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黏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入泥潭,沼泽地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人们若想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堙,修筑灌溉水路,当然也需要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农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③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约13000年前)结束,气候逐渐变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沼泽地带,各类禾本科植物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今天水稻的祖先。同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人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和气候的寒冷,穴居在山洞里。这些山洞一般离沼泽地不远,古人夜间在安全的山洞休息,白天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但打猎和捕鱼虾收获不稳定,所以必须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以解决食物不足的难题。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

④起初,先人为了烧火取暖,采集一些枯黄的野生稻回到洞穴,把它丢到火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稻的籽实爆成米花,香气四溢,成了饥肠辘辘的人们的美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开启了人类稻作历史。

⑤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野生稻进化到如今的栽培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生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他们可能就是楚人的祖先和越人的祖先。

⑥在距今10000—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完全走出山洞,群居在沼泽地中的高台地,开始利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稻米,还学会了在泥土里加入稻壳烧制陶器。

⑦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未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但是,这个时期的水稻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人们还得靠打猎、捕鱼虾以及采集橡树果、菱角等植物果实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⑧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田堙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稻向水稻进化有诸多好处,一是能避开竞争对手植物,即杂草;二是利用水平原理平整稻田,使水稻能在均匀的水分环境中生长;三是长期浸水形成的土壤还原层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四是通过大量水分的蒸腾作用,调节水稻群落的温度环境。稻在水环境下生长,还有利于育秧,插秧等生产技术的实施。同期,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耜耕到犁耕的历史性跨越,水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为文明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储备。

⑨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时期是从稻作文化发展到稻作文明的重要节点。良渚文化考古遗址出土的成堆稻谷遗存,足以证明当时稻作生产力水平已经很发达。同时出土的还有大规模的城墙遗址,高规格的墓葬和刻画了符号的精美玉器和陶器,说明丰衣足食的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以及阶级分化。

⑩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明朝代——夏王朝。而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直到周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楚、吴,越等以稻作族群为主体的国家。后来楚国基本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稻作族群建立的国家,融合了楚、吴,越文化,成为代表南方稻作文化的国家。因此,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我国稻作文明的一个发源地。

⑩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以及疣粒野生稻。今天水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普通野生稻。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玄松南《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