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盼望着自由,但他却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对立面,后来却被沙皇摆到宫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党人,但却离不开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却难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选择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风暴的喧响”,又有“静寂的荒漠之乡”。 ① , 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反抗的徘徊。
曹操展示着雄才大略。面对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让它焕发新颜;面对涂炭的生灵,他从心里渴望改变;他没登基帝位,却在权利角逐中将大权尽握指间。所以,他有了“东临碣石”的机缘,可以在海边“歌以咏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普希金呼唤大海,既是伟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写大海,确实也选择了当时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诗中的拿破仑、拜伦,让人只遗憾那英雄已去、大海无计。曹操观赏大海,既有海阔,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写大海,所选之景确实不愧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在他诗中的大海,则是英雄正起、 ② !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确实道出诗人以至文人墨客的共性。不过,山海本无区别,而人之情之意则各不一样。这就是普希金与曹操写海的诗的意象区别之根本。诗之各不一样, ③ 。这情意,除了地位不一样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各人心中塑造的宇宙——取决于各人心中那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