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任何批判都会预设一个或多个标准。批判的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立场性标准; 另一类是中立的标准。

《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为我”的观点,主张尊重个体生命,不做自伤其生的事情,也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侵夺。墨翟“兼爱”的观点,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局限。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依据的标准是立场性的,以儒家有差等的人伦之爱为标准,对杨、墨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场性批判通常不能解决争议, 易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面临三项指控:腐蚀青年; 崇拜新神; 不崇拜城邦诸神。苏格拉底不清楚第三项指控的确切意思,请法官美勒托为他澄清一下,美勒托说:这项指控意为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苏格拉底说:倘若如此,那第二项指控就不能成立。 由于“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个不能成立。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批判,以逻辑学的矛盾律为标准,这种标准是中立的,也就是控辩双方都认同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坚持批判的中立原则,也就是以双方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中立原则是确保思维公正性的原则,违背该原则就会伤害思维的公正性。

要想获得好的批判,除了恰当的批判标准,批判者还要持有正确的态度。现在有的学习者懒得独立思考,动不动就找模板,或者上网搜查现成答案; 或者思考问题缺乏耐心,在没有对答案与问题的关系、结论赖以成立的根据进行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便匆忙得出结论,这很难获得真正的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比如在批判性阅读中。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既不抗拒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对作者的观点加以接受,而是积极地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理解、分析、比较、核对、质疑和反思等思考性工作,依据无争议的标准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权衡和评估,然后,再得出观点对错或作品好坏的判断。

当然,思维方法和技术也很重要,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就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和技术。针对论证的主张、 理由、推理和概念的运用, 至少有32种常见的逻辑错误,诸如含糊不清、 混淆概念、分类不当、 绝对判断、不一致或自相矛盾、非黑即白、轻率概括、 不当类比、假因果等等, 这些逻辑错误违背的都是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准则。我们以逻辑错误为例, 检阅一下论证性的思维产品,看一看我们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质量如何。

先看某家报纸上的一段论证:

“唐山大地震30周年,就是10950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伴随和意味着数十个灵魂在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名字,却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因为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

“30周年”应该是第30年这一年,怎么会有10950个日子?这是误用概念。很滑稽,遇难同胞的灵魂没有一起走,在这30年中,每天走数十个,一直走到现在。作者的主张是:遇难者的名字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理由有两个:其一,“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这个理由不成立, 灾难一旦发生都是完整的,其完整性不取决于遇难者的名字。 其二, “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即使我们失去了遇难者的名字,也不会失去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论证是无效的,可作者却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概括说: “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 ”这样的概括叫绝对判断,对事物毫无例外、 没有任何限制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犯这种逻辑错误。

再看某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中的论证:

“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首先是对写作思维原理——三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解,主要是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听老师的知识阐述、举例分析、操作演示。然后是对这些理论的思考、验证,看是否能推翻这些结论。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

“思维原理”与“思维操作模型”不是同一档次的概念,不可等量齐观; 最后一句假设: “对于一种理论,要么推翻它,要么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在此假设之下,“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才能成立。这一假设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忽视了“推翻它”与“深信它, 迷恋它”的中间地带。 即使是不能推翻的科学理论,也没有必要“深信它,迷恋它”,否则,科学就会停止不前。

俗话说: 不知者无畏。逻辑观念淡薄,缺乏逻辑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恐怕是出现这类不合格的思维产品的一个原因。讲究学术规范,最起码要符合理性的标准,而逻辑的准则是理性标准的底线。学好逻辑,用好逻辑,这是学习者必备的思维基本功。

(摘编自谷振诣《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