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上沧桑

肖复兴

门联特别能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成为了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与作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最是匹配,格外能彰显古老浓郁的京都之味。国外的城市里,即使有古老宏伟而结实的石头建筑,建筑有沧桑浑厚而苔藓厚重的门,但它们没有门联。就像它们的门内外有可以彰显它们荣耀的族徽一样,北京的门联,就是和这样的族徽一般醒目而别具风格。这个风格,便是中国的风格,也是老北京的风格。

十五六年前,也就是本世纪之初,我偶然路过前门,在城南东西两侧原来的崇文宣武两区的老街巷里,看到很多依然健在的老门联,如见故人一般惊讶并惊喜。很多老门联,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它们,几十年过去了,时代的风云变化,它们居然还能劫后余生。那一阵子,只要我有空,就会往这一带跑,在本子上抄录下那些被岁月剥蚀的沧桑老门联。

我想把我那几年跑街串巷所看到的一些门联,赶紧介绍给大家,兴许过不了多久,它们便再也看不见了——

多文为富,和神当春。

百年周礼乐,千载汉文章。

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

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

这些门联,都是讲究读书的。我们的祖先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老北京的门联里,这类居多,最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上面抄录的这些门联,意思是一样的,但特色不一样,要我来看,“多文为富,和神当春”,写得最好。如今,讲究一个“和”字,但谁能够把“和”字当作神与春一样虔诚地看待呢?又有谁能够把文化的多少决定着你未来富有的基础来对待呢?

最有意思的是,“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是前辈学者吴晓铃先生家的门联,其内容与吴先生相匹配。“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以前院子的主人是一个卖姜的。你想想,一个卖姜的,和学问家吴先生无法相比,都讲究诗书,多少让现在我们的大小商人脸红。

“祥开修骏业,升立建宏图”和“恒占大有经纶展,庆洽同人事业昌”,将商家的字号各嵌在第一个字里,分别叫作“祥升”号和“恒庆”号。这样的门联很多,关键看嵌字的水平了。

同为商家,“吉占有五福,庆集恒三多”,写得略好,“吉庆”也是商家的字号,嵌在联里面;五福即寿、富、康、德和善终;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孙。都是世俗的吉利话,但具体了一些,心底的愿景明朗了一些。

源头得活水,顺风凌羽翰。

源深叶茂无疆业,兴远流长有道财。

道因时立,理自天开。

合聚春秋管鲍业,德祥史记货殖风。

这四副,前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源”,后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道”,第一副比第二副说得要好,好在含蓄而有形象;第二、第四副比第一、第二副说得也好,第二副门联的院子原来是一家当铺,后来当过派出所,不管干什么,都得讲究个道和理,好就好在才把道和理说得与时世和天理相关,让人心服口服,有敬畏之惑,不敢造次。第四副门联的人家不知开的是什么买卖,看门脸不大,院落也不大,猜想买卖也不会很大,但用典很古,便又猜想定是请人撰写的门联。用的是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的典故,讲究的是重义轻利的合作精神。

再看,“定平准书,考货殖传”,“平准”和“货殖”均用典。货殖即是经商,见于《史记》,所以上面得丰西巷的门联说“德祥史记货殖风”。平准,则是在汉朝讲究的就是经商时候价格的公平合理,那时专门设立了平准官。对联虽然显得有些深奥,但讲的是经商的伦理道德。

能够将门联既作得有学问,又能够一语双关,道出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这类门联的上乘,也是更为常见的。

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可惜的是,这里好多在小时候还曾经看到过的门联,如今已经难得再见。我见到的,只有北大吉巷43号的“杏林春暖人登寿,椅井宗解道有神”。那是老中医樊寿延先生的老宅。还有钱市胡同里几副:“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万寿无疆逢泰运,聚财有道庆丰盈”。这几家都是当年铸造银绽的小作坊。

在门联中,一般住户,不在意那些一语双关,或者用典的深臭,着意家庭的更多,或祝福家声远播,家业发达——“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或期冀山光水色,朋友众多,陶冶性情——“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但更多的还是讲究传统的道德情操——“门前清且吉,家道泰而康”,讲的是做人清白,“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讲的是心地品性。前者直截了当,后者比兴抒怀。

最有意思的是,草厂五条27号的门联“惟善为宝,则笃其人”,不是在大门上,而是刻在大门两旁的塞余板上,很特殊,很少见。这个院子原来是湖南宝庆会馆,很深的左右两进大院,高台阶,黑大门,进大门洞,可以看见大门的后面,还挂着一块1993年文明标兵的牌子,经历了这么多年,玻璃镜框还在。想一想,讲究“惟善为宝,则笃其人”的院子,应该得文明标兵的称号。想十几年前第一次来这里看这副门联时,正是夏日中午时分,院落安静异常,槐阴里蝉鸣如阵,能听见屋子里传出午睡人的鼾声。现在想来,不觉恍然如梦。

(摘编自《北京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