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8月1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书画展”上展出。这两份手稿是近日在杞县档案馆新发现的,首次向外界展出。

杞县组织专人整理核对后初步发现,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杞县一区谢砦乡第一步工作报告》共14页,约5600字;《杞县一区谢砦乡地主站队强化专政情况的报告》共8页,4100余字。两份手稿记录了1952年冬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节选自《河南杞县发现焦裕禄近万字工作手稿》,新华网,2022年8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是焦裕裕诞辰100周年。在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共有46种伟大精神入选,焦裕禄精神便是其中之一。

焦裕禄精神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电影《焦裕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普通党员干部形象。时隔三十余年,《我的父亲焦裕禄》与观众见面,该片以焦裕禄子女的视角描绘了他与家人相处时的温情点滴,再现了一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温柔体贴的好丈夫、至孝至诚的好儿子、任劳任怨的好书记的形象。

《我的父亲焦裕禄》与1990年电影《焦裕禄》形成了较好的互文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丰满立体地刻画了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我的父亲焦裕禄》既有精神内核和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品格。该片从宏大叙事中抽身,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描摹。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为英模片创作带来启示意义。与会专家谈到,一是对待英模人物的电影创作态度上,要注重化理为情、变官为民,在情感上打动观众,拉近英模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二是在叙事策略上叠加平凡事迹成不凡;三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展现出立体性;四是在人物特征及评价的描写上,注意运用当代民间话语和流行的口语去评价;五是在思想的提质上,注意深挖人物性格的传统根源。也有专家认为,该片在英模人物的塑造上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的父亲焦裕禄》写出了焦裕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要敢于面对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从而让人物形象与观众有更多沟通和对话的可能。

(摘编自许莹《精神不谢幕——“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暨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创作总结座谈会”侧记》,《文艺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三:

我们党在辉煌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基层文化建设要自觉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开展系统研究,丰富红色内涵。以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做好研究工作是基础。要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积极搭建合作研究的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研究的新机制,有效整合优化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镇(乡)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逐步实现将分散的研究转化为整合的研究,推动形成系统研究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促进研究阐释不断提质升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以理论研究成果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农村风俗、农村文化、农民艺术的发展。

强化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浸润基层文化建设,应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教育功能。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设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等新颖形式,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等,激励人们铭记党的光辉历程、传承光荣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擦亮红色标识,形成特色品牌。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发展。建设培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大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投入力度。积极调动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性,挖掘用好乡村文化能人,创作更多农民喜爱的红色文化精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努力将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雷锋等红色故事转化为生活化视角和网络化表达,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讲解者、红色精神传播者。打造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擦亮具有地方特质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得益彰,引导群众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节选自马吉芬《用好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