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邦有道,则什;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认为这才是君子所应有的模样——这其实也是儒家思想里的待时之隐,个人的或仕或隐,是与国家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儒生们的隐,是身不由己的。而与儒生们的身不由己不同,另一类人的隐则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这就是侠士。

事实上,侠士的归宿也无非只有两种:出或隐。而侠士的出,则又有生或死两种结局。侠士出而生的典型代表,应该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夫妇了。他们的侠义是大家公认的,是称为“大侠”的典型,是以诚信、责任、民族大义为基础的,是能为国、为民、为正义而舍身成仁的大侠,是宽容、憨厚、尊重人的生命的大英雄。但是,郭靖、黄蓉二人在出仕之后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黄蓉,在与郭靖结为夫妇共同为朝廷效力之前,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的侠女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二人在为朝廷效力之后,就连行侠仗义都要有所顾忌,实在与当初行走江湖之时的洒脱有着天壤之别。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正是郭黄二人的出仕,导致了他们自身侠义之气的消磨乃至丧失。

侠士出而死,则应该分开来看。有自愿赴死的侠士,也有为朝廷所戕害的壮士。自愿赴死的侠士自古以来数不胜数,典型的就有刺秦王的荆轲和刺赵王的豫让。虽然这二者都是刺客出身,但是他们都是在明知自身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行刺国君,这也是侠义的一种表现。出而死的另一类代表,就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了。这就是《水浒传》里以宋江为代表的被朝廷招安的一众侠士,其悲壮的结局也恰恰说明了政治之于侠士,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地。

侠义之士最好的归宿莫过于隐逸了。选择出仕的侠士们,不管是生是死,最终都是与侠的本意相背离并且渐行渐远的。而说到侠士之隐,就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巨子墨子。虽然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在主流上都属于入世思想。但是由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也对隐逸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家人物任侠使气,仗义执言,因此“墨子之门多勇士”,注定了墨家门人的崇侠尚武。墨家思想直接影响并形成了后世的侠士与侠文化,并进而影响到隐逸文化,造就了许多亦侠亦隐者。作为墨家的首任“巨子”,墨子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侠风范的人物。但是,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他“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为那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所能之后,墨子最终选择了隐退。

不管侠士是出还是隐,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隐。关于隐逸的原因,如果深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不只是侠士们一心向道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侠士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隐退,正是在社会外力的作用下,自我选择的归宿。

(摘编自《浅析侠文化中的“隐逸”之道》)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倪二本是一个市井泼皮,主业是放高利贷。当落魄的贾芸偶遇老练的泼皮,倪二援助贾芸却超脱了常理。将救人困厄的义行附着在一个市井恶霸身上,与贾府上下的世态炎凉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冰雪世界里突然燃烧的一团烈火!小说中描写的社会已经没落,清净的大观园中亦是倾轧不断,矛盾重重。大观园之外的社会,似乎人人争相逐利,每一层人际关系都可用钱戳破。官府、家族、亲人都靠不住,无处能寄托希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没有恩义可言,最终施恩相助的是一个道德秩序之外的泼皮恶霸。他是贱民中的恶人,却大谈“相与结交”,满口义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倪二不是君子,实属小人,但又是重义轻利的小人,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义侠”,包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无奈。究其创作根源,倪二并非凭空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现实人性的写照。曹家家道中落,历经变故,潦倒的人生,才可能遇到市井的泼皮无赖,在结交过程中发现他们“恶”之下隐蔽的“义”。将小人物之“义”化入小说,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高妙之处。

同时,《红楼梦》没有将倪二的形象拔高,而是保持了其“市井细民”的身份设定。倪二借钱给贾芸,虽充满义气,但他的本行是借贷,并非专门助人的义侠。倪二之于贾芸,是市井侠义,既有他根深蒂固的市井气,又有市井气之上的道义气。在此之前,传统侠义类型中很少出现如此冰火统一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出现侠义人物及侠义情节,并非偶然。也许在作者的最初构想中,倪二等皆属侠者,他们的行为处事与世族子弟的“臭浊逼人”不同,他们身上体现了男性阳刚瑟落的一面,他们没有被社会制度碾压扭曲,还保留着相对纯粹的男性力量美、气度美。其意图或许是“以侠气涤荡末世之邪恶,洗刷儒生之酸腐,补偿文人之心理”。在倪二身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传统侠义抒写的常见手法,包括其身份、性格、行为方式等。他们都用一颗“绝假存真”的心去处理生活事务,对利益之交的虚伪人情不屑一顾,在爱和恨、喜欢和讨厌的事情上立场分明。

(摘编自张玉梅《〈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论述》)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