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距县西五十里,有灵山寺,创于唐僧大颠。当昌黎韩公①刺潮州时,祀神海上,留宿其地,因与大颠往来。后改刺袁州,留衣为别,山故有留衣亭。屡经兵燹鞠为茂草父老仅传其址而已余窃惟今天子德洽四海,民殷物阜。凡浮屠、老子之宫,与夫一丘一壑,才人逸士所当留连而与托者。而斯亭者,重以韩公之流风余韵,顾听为荆榛之墟,是亦守土者之羞也!爰捐俸金五十,庀材鸠工,经始于辛巳八月,阅四月始成。
置酒于亭,客起而问曰:“韩公生平排斥佛老不遗余力,时又以谏迎佛骨被谪,则公于僧宜深恶而痛绝之,何忽于大颠情好殷勤?”予曰:“公不云乎,‘人固有墨名而儒行者,可以与之游乎’②!若大颠,固所谓问其名则非、较其行则是者也。唐宪宗崇尚释氏,舁佛骨入大内,朝野倾动若狂,士庶解衣散钱,惟恐不及。韩公以大儒自命,不惮死祸,抗表争论。而大颠于佛法大盛之日,穷处海滨,友木石而侣蛇虎。不为利疚,不为威服,公与大颠同之。然则,方以内惟公一人,方以外惟大颠一人,两相契合,莫逆于心,固未易为一二流俗人道者。而必拘拘较论于儒释之迹,不亦浅之乎视韩公也哉!”
夫修举废坠,并论著古人遗事,以阐幽而解惑,有司之事也。山川景物之胜概,草木烟云之杳霭,登斯亭者,宜自得之,故不备载焉。
(节选自《潮阳县志·重建灵山留衣亭记》,有删改。作者是彭象升,其时任潮阳知县)
材料二:
知道贵明,守道贵笃。知而不明,则莫所适从,是谓畔道;守而不笃,则出入是非,是谓惑道。观夫佛骨一表③,其辞严义正,至今读之,犹有生气。独惜乎知之有足与,而其守未笃也。盖当夫谪潮幽居,而大颠密迩,则夫平生以辟佛老自许者,其刚方正直之气,盖奄奄殆尽矣。而韩愈留衣古寺之为,是延乎盗而入之门矣,恶在其为辟佛老哉。
(节选自林大钦《东圃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在潮期间,与大颠和尚结交。改任前,留衣作别。这一行为引发后人争议。②引自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大意是“有墨者之名而行儒家之行的人,可以与之交往”。③指韩愈《论佛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