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ChatGPT的出现和应用,2023年已经被普遍地视为人工智能元年,由AI开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技术变革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是科技革命的“奇点”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拐点”,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迭代,更在于模式创新。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有利于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创新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看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社会生产的机制与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个人和社会劳动,为人类社会增加自由时间和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同时也能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为发展中国家充分挖掘“后发优势”开放了可能。
其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也赋予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科技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带来了颠覆性改变,近年来出现了诸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理信息模型、3D建模、数字游戏等各种新形式的文化遗产活化、保护与呈现方式。技术革命帮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找到了新型的栖居方式,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此外,科技的发展亦对文艺创作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正促使着人们重新定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未来文艺发展的走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使其无论是在艺术创造,还是受众感知,抑或是美学呈现方式上均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文艺创作实践,还是对美学理论开拓而言,均意味着变革。新科技生态正在推动新文化景观的产生,文学与艺术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技术革命赋予了人类社会进步与认知迭代的新力量。
诚然,科技在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亟须有效应对。虽然数字乃至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传统上由信息、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国家与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但亦有可能造成新型“数字鸿沟”的出现。以社交性、互动性为特征的新型经济模式与消费模式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在伴随互联网产业兴起和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数字化时代的美学呈现方式发生改变,便捷的通讯方式使得人们随时暴露在各种各样图像、声音及影像信息的轰炸之下,艺术生产、消费也呈现出快销化、碎片化、互动性、生活化的倾向。虚拟现实在提供了新的社交可能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人们在现实世界面临“社交孤立”。
(摘编自吴攸《从“人工智能”到“人文智能”——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问题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