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
凸凹
①那是1995年的9月,在房山宾馆召开石经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本地的宣传文化部门追请了区内外,国内外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数十人。由于我当时是区政协文史工作的负责人,不但被视作是业内人士,而且也作为“领导”,被恭请到主席台就座。
②说到会场时,已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似要被淹没在熙攘之中。但主持人居然径直奔我而来,镜头之前,我居中,有月被星捧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我被礼仪小姐引上主席台。
③我的邻座,是个老叟,这时已端坐在那里。见我上来,赶紧起身,与我热情握手,还从工作人员那里接过茶盏,殷勤地递给我。我仔细打量身边这个老叟。
④老叟奇瘦,满头银发,腮颊无肉,有大小不等的老年斑。他穿着中式扣襟夹袄,色黑无光泽,一条玄色裤子,好像有些肥大,就愈显骨质伶仃。脚上是白色线袜和黑色圆口布鞋,由于袜口没有弹性,露出一节焦黄踝骨。整体看去,酷似一个田间老农,被促狭地位移于此。我替他难受,陡地生出一丝悲悯,便主动与他搭讪,小声地问:“你贵姓?”
⑤他一笑,好像耻于说出自己的姓氏,反问道:“您贵姓?”我不仅脱口道出姓氏,还补充道:“有个叫凸凹的作家,你知道不知道?本人就是那个凸凹。”
⑥老叟咯一沉吟,赶紧说道:“知道知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凸凹。”
⑦我觉得老叟还是识趣的,对他便有了一些好感,虽然觉得他来错了地方,但依旧还是可以体谅的,便小声问:“你平常也写东西的吗?”
⑧“也写一点,写一点小散文,之余搞点小小的研究。”他谦卑地答道。
⑨“请问,写散文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真情实感。”
⑩“这是最老套的观点。”我继续点拨道,“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复合品质,学识、思想和体验,不露声色、自然而然地融会在一起。我觉得,只有学识,流于卖弄;只有思想,失于枯槁;只有体验,败于单薄。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丰厚了——前人的经验,主观的思辨,生命的阅历——知性、感性和理性均在,这样的境地才是妙的。其实,天地间的大美,就在于此‘三性’的融合与消长,使不同的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所能感受到的部分。文章若此,就适应了自然的律动,生机就盎然了,对人心的作用也就大了。”
⑪他好像被我震慑了,不停地点头:“高论,高论,我得记下来。”他果然在本子上写了起来。由于身直头低,他的脖颈显得很长、很细,有命悬一线的感觉。
⑫他一边记,一边问:“最近有什么大作出版,能不能惠赐一本,好让老叟开开天目、长长见识。”
⑬“当然有,刚刚出版就引起轰动,书名叫《游丝无轨》。”他表情立刻变得肃穆:“好书名,好书名,很大气,很哲学!”
⑭他的连连称叹,让我心花怒放,感到这个老叟虽然其貌不扬,但还是很可爱的。便说道:“地址写给我,明天就给你寄去。”
⑮在他书写地址的时候,会场有些骚动,是那个被众人等待的人到场了。上眼看去,是本地主管文化的官员。那个人径直朝着身边的老叟走来,不停地作揖:“季老,罪过,罪过,让您久等了。”
⑯季老!
⑰莫非?我有些懵懂。
⑱这时麦克风响了,主持人开始介绍来宾。
⑲“请允许我以十分崇敬的心情介绍一位大师级人物,即享誉中外的季羡林先生。”
⑳话音未落,猝地就响起一片连天的掌声。
㉑站起身来的,果然是身边这位老叟。他好像很惶恐,不停地作揖、鞠躬。
㉒他越是矮化自己,会场的掌声越是向上生长,许多人还纷纷起立,起伏之状,如春潮涌动。
㉓我木在座位上,已无勇气站起来向他致敬,觉得那样的表示,是对前戏的嘲讽,更有恬不知耻的味道。待惊魂甫定,我悄悄地从他身边溜走,到街上的凡尘中,去找回自己的位置。
㉔仰望天空,万里无云,一片宏阔;日轮硕大,却播撒温柔之光,不炙人皮肤;人影稀疏,不拥挤道路,反倒怡然自得;街树入定,小鸟在枝间攒动,虽叽喳声小,却也听得真切。在这殿堂之外的凡常而美的景色之中踯躅一番后,我才渐渐释怀。
㉕三天之后,我居然收到了季羡林先生寄来的邮件,里边有一册《季羡林散文选》。封面素朴,只勾勒着几枚蓝色的枝柯,还有两只写意的无名鸟。扉页上恭恭敬敬地题着一行小字:凸凹先生教正。字写得有些稚拙,不能让人与大师联系起来。我觉得季先生的做法,含着一种属于长辈的体贴,不让我有冒昧的余绪,而是赶紧“放下”,在平等中找回心安。
㉖季羡林先生的大和深,一如大树不摇,大水无波,格局的大小,才呈现品质和气度。我要自觉地用他的大和深涵养自己,让知耻之心,变成知识、学养和情怀的血脉,在浅地里长茂树,在凡枝上生菩提。
(选自《人间温柔》,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