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1世纪初欧洲人对棉花的想象 | 大多数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都借用了阿拉伯语qutun。法语中为coton,英语则是cotton,西班牙语则是algodón,葡萄牙语则是algodāo,荷兰语则是katoen,意大利语则是cotone,这些词都来自阿拉伯语词根。 |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者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
项目一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1600年,多级,分离。 | 项目二 第二阶段:1600年以后,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依然分散。 | 项目三 第三阶段:1780-1860年,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
——(美)斯文·贝克特著,徐轶杰、杨燕译《棉花帝国》
材料三 自1793年,美国首家棉纺厂建成,因棉花供应充足、又有系列发明问世、并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美国迅速戴上了世界纺织品制造王冠。19世纪初,美国棉花的种植大行其道。致使1800-1810年间,美国奴隶的数量剧增,这诱发了美国内战。为了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美国纺织工业不断南迁。
——摘编自(印)纳扬·昌达著,顾捷昕译《大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