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殊
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寒冷,年平均气温-25o℃;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o℃,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一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相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 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奇丽风景。
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全部生物,更吞噬过不少英勇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事实上地表却很坎坷,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妙的造型。
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凹凸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特别松软,人走过去, 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疆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 印度洋和大西洋列。南大洋贯穿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疆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犹如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披荆斩棘。
即使在夏季,海里依旧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疆,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别。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觉,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妙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须要水面比较安静、同时气温又特别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 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接着凝聚,最终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态,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起先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特别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溶化过程中, 因重心变更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欣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嘉奖。
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接着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殊策划--极之风景。
(原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