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