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06-01
期末考试
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本题共3小题,10分)
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申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

何为反转新闻呢?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它主要是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事件本身,其特点是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后真相时代来临的体现。

传播主体多元化稀释媒体专业性。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使得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媒介素养的缺失,“百家争鸣”也很有可能转变成“众声喧哗”,使得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一些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这也为新闻的反转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受众“抱团站队”心理是“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虛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个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单感”,这会加速网民的从众行为。

新媒体以即时性、便捷性为主要特征,其传播的内容也相对零散,呈现出“点状的动态化传播”的特点,辅以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顺应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后真相时代,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化的因素不断被放大,甚至“喧宾夺主”,超越事实成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现实体验,“情绪”多于“事实”的传播特点容易让受众对网络上的社会新闻产生一种“自我代入”感,把自身的情绪、愿望代入到事件中去。

(改编自骆正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闲”的传播机制及社会规治》)

走进环境中的人(本题共4小题,15分)
走进环境中的人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释】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领会劝谏艺术(本题共4小题,15分)
领会劝谏艺术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科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候未入, 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敞邑,使下臣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央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 , 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 , 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注释】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孝”是他的谥号。②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③保聚:聚众保城。

鉴赏唐诗宋韵(本题共2小题,9分)
积淀名言警句(8分)
运用你的语言(23分)
评论公共事件(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