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06-13
复习试卷
基础知识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②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③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④那是树!⑤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⑥树总是轻轻摇动着。⑦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⑧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A、 文段第①句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和颜色,又点染出小屋的玲珑小巧,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B、 文段第②句中加点词“点破”一词赋予小屋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小屋的出现使山景充满生机,富有情调。
C、 文段第③④句“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树对小屋的衬托作用。
D、 文段第⑧句“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因为心情畅快,在“清新的空气”中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
【读文赏句】

书卷气,是最高的素养

①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长出来的儒雅与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显现。阅读让你在生命的春天里,不断地去播种,此后的每一次耕读,都让生命枝繁叶茂,让个人和整个民族都有气质。曹雪芹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人若有书卷气,便消除了各种粗俗之气、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书卷气,便增加了静雅之气、清澈灵秀、落落大方。打开书,扑面而来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气。以阅读的名义,让生命美客。长此以往,则自生一番书卷气。

②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心灵的交流。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你的眼睛、你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你读他们的喜怒哀乐,读他们生活的沧桑,从中读懂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书是陪伴人一生的良师益友。潜心读书,犹如知音携手,好友促膝,相见欢悦,倾心晤谈,共度美好人生。

③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书是一扇美丽的心灵之窗,通过书,可以看到世界的奥秘,人生的快乐和忧伤。遨游书海,采撷思想精华,揭示自然奥妙,把握社会本质,体味生活百态,人生境界在阅读中升华、超越。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书香蕴心香,让人沉淀浮躁,远离尘嚣,放下名利。对世人,不装腔作势,不趋炎附势,总透着一身的书卷气。

       ④书中()天地,文章()乾坤。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饶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多读几本书吧!以书卷气照亮民族之光,重拾流淌在泱泱华夏的那份儒雅与风度。

一班同学荐读了上面选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
B、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是“书是良师益友”。
C、 第③段里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D、 第④段中括号内可填入的词语依次是“有”“通”。
综合表达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张莹

①六月,花红柳绿。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 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 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 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 T 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看,那里!”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谢谢。”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雨打芭蕉,美。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刘白羽

①入春以来,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

②我生在北国,从小爱看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今年正月初三那头一场春雪,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栅栏上堆积着厚绒绒的一层雪,是那样温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清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目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好看极了。

③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几场春雪。

④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开荒下种。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我现今还记得那年的春朝,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畅快。

⑤已近三月末,早该下雨,谁知今早起来一看,又是一场好雪。大概因为温度上升,雪花都粘连在树身上,远远近近的树木,有如一丛丛雪白的白珊瑚,好看得很。这雪树使我想起另一段艰苦而雄伟的生活,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松花江边,二三月还是满天风雪,雪深没膝,行军人,一脚拔上来,一脚陷下去,尽管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由于艰难跋涉,却还是一身热汗淋漓。但一眼看见东北人叫作“树挂”的奇景,一株株树从树身到每一纤细枝条,都像冰雪精雕细刻出来的,晶莹婀娜。我就带着这美的心境穿过风雪,走进硝烟,这又是何等英雄而豪迈的生活啊!

⑥而今年这几场雪,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温暖的阳春。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啊,它,似乎在催着我飞马扬鞭、冲击向前。

⑦我静静地凝视着,这春雪啊,一点动静也没有,绵绵落了一夜,又绵绵落了一天,这雪多么洁白纯净,如花似玉。当我从窗口望着白杨树,我却被一种天工造化,神妙奇绝的景象所惊住。原来,白杨树身、树枝上融化得发温发黑,已经静悄悄地长出梢头的茸茸嫩蕊上却沾着雪,像千千万万点洁白的花,那样密,那样美。一刹那间,我仿佛到了苏州的香雪海,看见千树万树的白梅。今天,只有今天,这绵密的春雪,使我竟暂时忘记了我心头上呼啸的暴风雪,使我更加深沉地喜爱起春雪来了……没一点风,我静静走到一株高大的白杨树下,一片积雪、又一片积雪,从树顶上扑突一响,扑突一响,跌落下来,立刻溶入潮湿的黑土。我忽然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然,用落花比拟雪花很不确切,可是,以生命肥沃着大地的雪花,不正在催发着即将开放的春花吗?

(摘自《刘白羽散文集》,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陈晓卿

①故乡是什么?

②字面上的故乡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还装着另外一个故乡——那是自己非常依恋的地方;是自己可以看不惯,但绝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是无论自己开心还是沮丧,都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③比起故乡的样貌,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乡的口味。从科学的层面上说,人的口味基本形成于童年时代,你童年时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的童年味觉。

④故乡的味道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标识着你的归属,每个人都站在自已建立的食物鄙视链的顶端。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尤其以有风味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一名北京的兄弟总结他们家的婆媳关系,太太和老太太亲如一家的和谐中,一直存在着餐桌上的口味博弈,因为他娶了一个上海美女。

⑤故乡味道还证明着你口味的正宗。如果你对自己故乡的食物有着清晰的记忆,那么在一个饭局上,尤其是和你的口味正好吻合的饭局上,你就有绝对的话语权。故乡甚至关乎个人的尊严。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更好吃,但是一个故乡感非常强烈的人,他能把故乡的“口味正确”上升到信数的水准。比如,哪个地方的辣椒最辣,这绝不是史高维尔指数能够标定的。羊肉更是这样,甘肃、宁夏都声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羊肉,新疆和内蒙古更具体到南疆还是北疆、呼伦贝尔还是锡林郭勒。一个海南人过来插话,加积鸭、文昌鸡、和乐蟹、东山一羊字还没说出来,所有北方的网友不约而同地敲黑板:注意,我们在讨论羊肉的话题。

⑥所以在饭局上,我经常会小心询问在座宾客的籍贯,稍一大意,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永久的伤害。因为中国太大,连汤圆、粽子、豆浆都存在甜党和咸党,鸿沟几乎与信不信中医、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一样,一言不合,势同水火。南京人请客吃烧卖,一个呼和浩特人充满同情,什么,糯米馅儿的?江苏现在经济形势不行啊,吃不起肉?旁边一个广东人打圓场,我们广东更可怜啦,烧卖连面粉都用不起,用鸡蛋擀皮儿,而且,只能当早点。

⑦事实上,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

⑧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对于一个成年人,假如他的生长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会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而且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样地也包括当年的味道。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⑨所以有人说得好,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⑩天涯咫尺,故乡难寻。这几年,我和同事只做了一件事情——用食物给大家描绘一个美味的故乡。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释】①史高维尔指数:指1912年美国化学家史高维尔所制订度量辣椒属果实的辣味的单位。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