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5-13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22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法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节选自《无讼》)

材料二: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 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得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他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他。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我说这话意思是想指出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广西瑶山里调查时,我常见到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而并不征服瑶人来作奴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的一个,依我看来,是土地太贫乏,而种水田的瑶人,并不肯降低生活程度,做汉人的佃户。如果瑶人打不过汉人,他们就放弃土地搬到别处去。在农业民族的争斗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而占据他们的土地自己来耕种。尤其在人口已经很多,劳力可以自足,土地利用已到了边际的时候是如此。我们读历史,常常可以找到“坑卒几万人”之类的记录,至于见人便杀的流寇,一直到不久之前还是可能遭遇的经验。这种情形大概不是工业性的侵略权力所能了解的。

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作一笔投资,和罗斯福造田纳西工程性质可以有相类之处。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怨声载道,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他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涉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了。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节选自《无为政治》)

现代文阅读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婉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晴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

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

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

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

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睛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摄头铲子举了一下。

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

玉青同意了。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搬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

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

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睛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睛。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

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28分)
文言文阅读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名篇默写(8分)
单选题(6分)
语言文字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本题。

盆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始于唐,行于宋,而大盛于明清。中国盆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___________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由于不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经过长期创作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类拔萃的个人艺术风格,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通过耳闻目睹,师传口授,在一定地域流传下来就形成了地方流派。这种由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地方风格,(      )。经过一代又一代盆景艺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盆景艺术最终形成了五个艺术流派。

中国传统的盆景流派分为南北两大派,其中岭南派是南派的代表。和其他流派相比,岭南盆景的历史较短,但岭南盆景艺人在不断吸收和效仿其他流派的基础上,___________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岭南盆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岭南盆景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___________了岭南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追求野趣自然,具有苍劲向上、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具体体现在树种选择、技法特点等方面。选树种是盆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创作者要___________地选取适当的材种,这是创作优秀盆景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岭南盆景材种丰富,有些与其他流派选取的材种相同,但更多的是选取岭南独有的树种,比如九里香、雀梅等。岭南盆景在技巧上独具一格,强调蓄枝截干、浑然天成,擅长处理主脉和次脉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修剪和拉枝处理枝条,表现作品的疏与密,简与繁。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