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01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种废话式吐槽,已经成为最近这届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梗。微博上,“废话文学大赛”达到了1.1亿的阅读量;豆瓣上也开设了废话文学、豆瓣废话学小组;B站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轻松上百万……轻松幽默无厘头,“抛开内容不谈,这话还蛮有内容的”,这就是“废话文学”的魅力,它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不好好讲话”。

“废话文学”最典型的特征是说了和没说一样。但光废话还达不到“文学”的标准,只有带上点自嘲、讽刺、幽默,才能算一句合格的“废话文学”。“废话文学”考古群发现其渊源似乎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看着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地讲废话,观众老爷们属实是乐疯了。而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也迅速成为了网友们交流“废话文学”的场地。“当康熙在怒斥群臣的时候,他在怒斥群臣。”“还好这个视频只有两分半钟,让我浪费了两分半钟的时间。”

随着网友们对“废话文学”写作的得心应手,“废话文学”也衍生出各大流派。单位换算流, 如 “七日不见,如隔一周”“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数学真好,你考虑过苏轼的感受吗?重复表述流,“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完全无关”;实事求是流,“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了就是跌了”,大师,全世界欠你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啊!

如果你以为“废话文学”只有搞笑一个目的,那还是格局太小了。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废话社交教学”正风起云涌,“废话文学”无疑已成为年轻人十分热衷的社交表达方式。“我这么穿还行吧?”“除了上衣、裤子、鞋子不太行以外,其他都还行。”这是陪老妈、女朋友等一切女性生物逛街时的标配语录。“高考考了多少分啊?”“不到750吧。”“有600分没有啊?”“肯定有考600分的学生,考600分以上的学生,那都有600多分。”此文应出自学渣自救手册。 “什么时候结婚啊?”“领证之后就结婚。”此类废话套路同样适用于“你什么时候工作、生娃” 等七大姑八大姨逢见必问的尴尬问题。“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既委婉又讽刺,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堪称反击对方讲话的教科书。

随着互联网发展,资讯高度发达,到处充斥着废话连篇、毫无营养的营销文、八股文、套皮文,人们常常面对的不是信息的海洋,而是废话的海洋。出于对低信息量内容的不满和抗议,这届年轻人开始用“躺平”的方式予以反击。消解无用信息的方法,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对冲。于是“废话”式警句便被改造出来,形成明褒暗贬、饱含戏谑的阴阳怪气的、“你说的是废话,我说的也是废话”的狂欢。

废话文学是火出圈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梗火得有多快,它销声匿迹的速度就有多快。“废话文学”恐怕难以避免走上互联网文学先热后凉的老路,但并不代表其会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相比于消极躺平的亚文化和充满大道理的“鸡汤文学”,位于两者之间的“废话文学”更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不断搬砖拼搏中与生活和解的态度。我们并不会在正常的工作秩序中玩梗,但生活中说点废话,至少是打开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

(节选自《废话文学:“不好好讲话”的全民狂欢》,真知网,李旋、宁珊)

材料二:

“废话文学”能迅速发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无厘头甚至很无聊,但它构筑了一个“共通意义空间”。成长于网络空间的年轻人是分众时代的孤独患者,充满着对建立连接与归属感的渴望。梗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大公约数”和“社交货币”,在“废话文学”的字里行间,情感交流的有效信息其实也在悄然跃动。只要场合、时机运用得当,“废话文学”能创造诙谐、缓解尴尬,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人行,必有三人,那咱仨就是一路人”, 有人抛梗,有人接梗,一传一回,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很快就能拉近。

从快餐、快递到短视频、实时通信,“快”弥漫于现代社会的时空之中。而在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领域,“废话文学”提供了一种延缓交流节奏的可能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高强度输入,会给人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使人的习得效率不增反降。在紧张的工作间歇,或与挚友小聚时,为轻松交流气氛,打趣上几句“废话文学”,让思维合理张弛,有助于情绪的调整与积极状态的保持。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娱乐精神还得有,让“废话”红一下也无妨,无须大惊小怪,但我们不能陷入波兹曼所揭示的困境——“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的互联网文化更不能成为波兹曼所警示的文化——“一个因 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

(节选自《废话文学:一种可玩的网络“梗”》,公众号“成林思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周秉昆与别的青年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曾有一个时期他经常听哥哥姐姐一起分析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便也养成了对自己的言行认真分析的习惯。也可以说,文学间接给予了他那么一种后天禀赋,一种从未为人所知的能力。

那一天,他站在胡同口的高处,转身望着曲里拐弯的小道,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比以往都认真而严肃的分析。他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感到了羞耻。当郑母向他伸手要钱时,他内心里除了理解,其实也生出了几分鄙视。他认为那老妪应该因自己的言行而感到羞耻,并奇怪她何以丝毫没有感到。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分析后,方知自己才是最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个人。

望着被污雪覆盖的小道两旁原始人洞穴般的土坯房,他心中生出了一种极大的忧伤。如果逐一敲开那些歪斜破朽的门,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一本苦经吧?人们每一天的日子其实就是别无他法地念着苦经,还绝不许念出声来。那一天,这光字片的青年补上了一堂他对社会的认识课——民间的种种无奈、无助,原来并不在被他和春燕形容为“脏街组合部落”的光字片!

那时周秉昆内心里空空荡荡的,然而并不是虚无的状态,他觉得有种类似块根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开始发芽。

秉昆在“上坎”的坡路上遇见了肖国庆、孙赶超等五名木材加工厂的青年工友,都是抬大木或出料的苦力工。他们很亲热地围住他,问他去哪儿了?他说自己到市里去了,闻到了他们口中呼出的酒气。

孙赶超说:“国庆,你不是说一旦碰上了秉昆,要当着他的面把你憋闷在心里的话问个明明白白吗?现在碰上了,不许错过机会,问他!”

另外三人便安静了,和孙赶超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俩。

秉昆一时有些神经紧张,他猜不到肖国庆打算问自己什么话,怕他万一问的是一句让自己尴尬的话。他的心情已经很差了,不希望这一天再有让自己不快的事发生。

肖国庆说:“问就问!乘昆你诚实地回答我,你跟哥儿几个谁都没打招呼,神秘地被调走了,是不是因为我那天给了你一拳,还发飙要用木板拍你?”

秉昆听罢不紧张了,搂抱住肖国庆真挚地说:“你这家伙想哪儿去了!我是那么小心眼儿的人吗?”遂将自己被调离木材加工厂的真正原因一五一十相告。

孙赶超又问他,怎么想调走就调成了,而且能走得那么快?肯定有贵人相助嘛。希望他也如实相告,什么时候认识了哪路神仙?

秉昆反问:“都想听?”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想听!”

同类中若有谁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受到垂爱,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依他们想来,能帮周秉昆那么快调成工作单位的人,肯定是上层人士啊!

秉昆见他们兴趣那么大,自己不讲明摆着会让他们扫兴,只得半违心不违心地从他姐姐与蔡晓光那种难以理解的特殊关系讲了起来。秉昆没讲几句,他们又都兴趣索然不想听了。

周家终究没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周秉昆终究还是与他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由木材加工厂的青年苦力工变成了酱油厂的青年苦力工,这使他们在心理上终究感觉到平衡。人的心理是奥妙无穷的,当受到某类事负面影响开始产生了不平衡之感,却终究还是获得了一种极大的平衡以后,会体验到异乎寻常的愉快。

那时的肖国庆、孙赶超们的心里难以形容地暗自愉快着。他们都知道那不怎么道德,却都拿自己内心里那份儿愉快没办法,所以便都以一种严肃的表情予以掩饰,唯恐流露出来。在周秉昆看来,他们的严肃表情是由于心情凝重,而他们心情凝重是由于对他的深切同情。自家的自己的、别人家的别人的一些事在他内心造成的苦闷,终于突破了一个心垒的豁口,流淌般地倾诉、减压一番之后,秉昆也有几分愉快了。

与他们分手后,秉昆独自往家走时,想起了一位美国作家小说中的一首诗:蓬松卷发好头颅,未因失恋而痛苦。未曾患过百日咳,亦无麻疹起红斑。寻常人生寻常过,有限快乐胜黄金……

他记得姐姐在家中高声朗读时,大家都笑眯眯地看着她。姐姐就有一头漂亮的卷发。

他记得自己当时提了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保尔式的青年革命者?

哥哥说:“在全人类的历史中,不仅仅无产阶级的伟人才是伟人,无产阶级的英雄才是英雄。如果这种前提是成立的,那么我认为马丁·路德·金……”

姐姐大声制止道:“打住!”她从兜里掏出几角钱,朝秉昆一递,板着脸命令:“买冰棍去。”

他当时不得不起身买冰棍去了,所以直到那日他也并不知道马丁·路德·金是何许人也。

由马丁·路德·金,他忽然想起了那首关于百日咳与麻疹的诗的作者是马克·吐温。这使他的小愉快又多了几分。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文本二:

时代是动态的。要抒写时代本身的变化,非写几个十年不可;因为中国之发展变化并不是在一个十年内一蹴而成的。凡四十年中,前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不可能不部分重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由人的生存特征来体现的。倘要写出时代特征的演变,则必较多地来写人的命运的沉浮。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写出文学性的各阶层分析来。

那么,在我这儿,《人世间》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风格。

关于“现实主义”,历来众说纷纭——在我这儿,无非就是客观一些,再客观一些;全面一些,再全面一些;少些个人情绪色彩,多些理性眼光。不客观些,则不可能全面些。而片面的眼光,是现实主义之大忌。

(摘编自梁晓声《“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人世间〉的补白》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室有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令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基础知识(21分)(原创)
下列加点成语辨析全都错误的一项(    )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册永远流传。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

前者是指长期,后者是指一段时间。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三足鼎立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 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这两个成语都有“深入、周密考虑” 的意思。区别是: “深谋远虑”偏重在“远谋”,“深思熟虑”偏重在“熟思”。“深思熟虑”只有考虑、思考这一层意思; “深谋远虑”除了考虑、思考这一层意思外还有策划、计划这一层意思。两者都有考虑的意思,但“深谋远虑”偏重在考虑得深入透彻,“深思熟虑”偏重在考虑得周密,长远。

名副其实: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实至名归: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两者有在心理上进行错位,前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场景事件带给自己更加直观的感受。后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带入的他人的场景里,想象他人经历的和内心感受。

A、 ①②⑧
B、 ②⑥⑦
C、 ③⑦⑧
D、 ②④⑥
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说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

②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③.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牺牲:古代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④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和豕。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⑤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语出《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美德。

⑥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表示成年。

⑦古代计时的方式有很多,汉代采用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其中“夜半”指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黄昏”指17点至19点。

⑧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秦朝秦始皇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⑨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

A、  ①②③④⑤⑨
B、 ②③④⑤⑥⑧
C、 ①③④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⑨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翻译: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于是又遇上饥荒。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翻译: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翻译: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处于广阔的天地间,就要崇拜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福禄。

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人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⑧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A、 ①③⑥
B、 ②⑤⑦
C、 ③⑥⑦
D、 ②④⑥
作文(共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