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05-07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 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 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 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 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 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 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思’,归咎于 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 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 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

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

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 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

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 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 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

(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材料二:

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

“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 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 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 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

“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 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

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 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 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竞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

想综合折衷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

(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纸做的玫瑰花[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清晨,天刚麻麻亮,米娜摸着黑寻找那件无袖长衫的假袖子。她尽量不弄出响动,免得吵醒 和她睡在同一间屋里的瞎眼的祖母。当慢慢地习惯了屋里的暗淡光线时,她发现祖母已经起床 了。于是她就到厨房去问祖母把假袖子放在哪儿了。

“在浴室里,”瞎老太太说,“昨天很晚了我给你洗的。”

“你别乱动我的东西。”米娜说。

“你的火气可真大啊,”瞎老太太说,“生一肚子气去领圣餐这可是亵渎神灵啊。”当望弥 撒[注]的钟响起第三遍的时候,米娜从炉台上拿起袖子。袖子还是没有干,她也只好把袖子装上 了。她来不及洗脸,就用手巾擦掉脸上残留的胭脂。从屋里拿出祈祷书和头巾,匆忙朝街上走 去。过了一刻钟,她又回来了。

“弥撒我去不成了,”她说,“袖子还潮着呢,衣服也没熨。”她觉得好像有一股犀利的目光正

在追逼着她。

“这可是第一个礼拜五,你却不去望弥撒。”瞎老太太说。

米娜关上房门,解开紧身胸衣的扣子,从里面掏出了三把套在别针儿上的小钥匙。她用其中一把打开了柜子下面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盒子。又用另外一把钥匙把盒子打开。盒子里有一封彩色纸的书信,用一根牛皮筋套住。她把信揣进胸衣里,把小盒子放回原处, 用钥匙锁上抽屉。然后她把信扔进了厕所。

“你去望弥撒了?”妈妈问米娜。

“她没去成,”瞎老太太插嘴说,“我忘了今天是第一个礼拜五,昨天很晚了才把她的袖子给

洗了。”

“现在还潮着呐。”米娜喃喃地说。

“这些日子她可干了不少活儿。”瞎老太太说。

“圣诞节我得交出一百五十打玫瑰花。”米娜说。

不到七点钟,米娜就把用来制作玫瑰花的东西个装满花瓣和铁丝的篮子、一盒皱纹纸、两把剪刀、一轴线和一瓶胶水——搬到堂屋里。过了不大一会儿,特莉妮达来了。她是来问米娜为什么没去望弥撒的。

“我没有袖子。”米娜说。

“谁还不能借给你一副?”特莉妮达说。她和米娜一块干起活儿来。特莉妮达是卷花瓣的好手,米娜腾出手来,把绿纸裹在铁丝上做花茎。她们俩不声不响地干着活儿,不知不觉太阳已经 照射进挂着风景画和家庭照片的堂屋里。米娜裹完花茎,把脸转过来瞅着特莉妮达,脸上露出钦佩的神情。特莉妮达干净利落地卷着花瓣,几乎看不出她的手指头在动弹,两条腿紧紧地并拢在一起。米娜用眼瞅着特莉妮达脚上穿的那双男鞋。特莉妮达低着头,装作没看见,两只脚也没有往后动一动。她停下手中的活儿,问道:

“出了什么事了?”

米娜朝她俯过身来说:“他走了。”

特莉妮达两眼一眨也不眨地凝视着米娜:“现在怎么办?”

米娜声音平静地回答说:“现在吗?没什么。”

十点钟以前,特莉妮达告辞了。

米娜去了一块心病,感到十分轻松。这时候,瞎老太太正在修剪玫瑰花。当她走进堂屋时,

米娜正单独一个人坐在关着的窗子跟前,打算做完最后几朵玫瑰花。

“米娜,”瞎老太太说,“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就别和外人随便瞎说。”

米娜看了她一眼,没有吭气。

“为什么你没去望弥撒?”瞎老太太问。

“这你比谁都清楚。”

“要是光因为袖子没干,你根本就用不着离开家,准是路上有什么人等你,惹得你不痛快。”

米娜用手在祖母眼前晃了晃,好像是在揩拭一块看不见的玻璃。

“你可真会猜。”米娜说

瞎老太太又提起了另一件事:“你总是在床上写啊写的,一写就写到大天亮。”“是你亲手关的灯啊。”米娜说。

“可是你立刻就打开手电筒,”瞎老太太说,“听你喘气的声音,我当时就能说出你在 写什么。”

“好吧,”她极力保持镇静低着头说,“就算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没有什么,”瞎老太太回答说,“不过就因为这个,你没有领到第一个礼拜五的圣餐。”

米娜的母亲手里拿着大把带刺的花束从走廊另一头走过来。“出了什么事了?”她问。

“我发疯啦!”瞎老太太说,“不过,看起来只要我不乱扔石头,你们还不会把我送进疯 人院吧。”

(有删改)

[注]弥撒: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的面饼与葡萄酒来祭祀天主。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 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令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 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 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