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04-29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东西,旧时的礼有更多的残酷成分。费孝通说,孔子虽然有恻隐之心,也没有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这和法律中的惩罚功能大概是一致的,是以一种强制力维持一种秩序。那么,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不是个人自行规划的,而是实践先于规范、然后累积的文化。这种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实,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

这就是说,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因为其变化缓慢,对一代人而言,几乎感受不到,能够赶上改朝换代大变革时代的人毕竟是少数,总体文化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传统社会中,想做点改革,难乎其难,即使环境变化了,要求新文化适应新环境,传统也是惰性极大,阻力重重。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遇到个什么事,我母亲没有经历过的,就去请教我奶奶,看她老人家经验多,是否有应对措施。这是靠“老辈子人积累的经验”。

费孝通也举了一个他经历的“传统土方治病的事情”: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

这是地方性知识,因为“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不需要到卫校里去学习,也不必懂其原理。“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这个“不必问理由”大概也是中国难以产生现代科学的缘故。

礼治就是这种因循了传统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社会秩序。“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这种传统的方法,不究其理由,只管其效果,因其“灵验”,还产生了某种敬畏或者迷信,“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而现代的法律,都是有法理依据的,不是仅靠传统加上神秘色彩,就可以形成应付社会秩序的办法。

对传统的敬畏,会转化成一套礼的“仪式”。“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本身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通常我们说“礼仪”。“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虽然是靠着传统力量来实施的,但是它主要是把传统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和规范取向。因此,费孝通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但是,我怀疑对于那些如殉葬的礼,被活埋者也会主动?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对这种从现在人道主义角度看不人道的“礼”,是被迫的,甚至强制执行的,如同法律的强制执行一样。

费孝通说:“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我想这种礼大概是周代别尊卑的和交往礼节性的“礼”,不是不人道的“礼”。但是,后孔子时代,礼是在不停地演化着的。不管怎么说,这种乡土社会的秩序,就是靠着这些“礼”来维护着的。比如家族祭祀,就是一种“礼”。小说《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典型的遵从“礼治秩序”的人物。可是,共和革命,让这种礼治乱了根基,他的儿子白孝文本来是族长接班人,却成了反叛者。传统礼治秩序在法治未来之时,已经崩塌。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星江

傅菲

①这是告别,也是出发的地方,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沿着崇山峻岭,星江蜿蜒,扁舟远去,帆影转眼化入雾蒙蒙的水廓。星江沿岸,每一个村舍,都有一个码头。码头有一块阔大的青石板或麻石板,有苍老道劲的古樟树。码头可拾级而上,转一个弯口,通往村里的巷道。小道两旁是檐滴水毗邻檐滴水的居舍。脚下河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卿卿空空的脚步声,深深地凝重地,悠扬而去,又慢慢地传回来淡淡回声。

②在婺源,汪口是我去过的所有村舍中,最钟爱的一个。永川河以残月形包裹着汪口,像母亲柔软的臂膀抱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去汪口,它还是一个非常原始古朴的村落。绕着老街走了一圈,和看其他村落没差别,看老房子看俞氏宗祠看百年桂花。当我在村前的河滩逗留片刻,就再也不想迈开脚步。河水冲过河石,卷起水花,水花追逐水花,白白的一层泡沫似的水浪,哗哗哗。几只水牛偃卧在坝堤下,粗重的呼吸从鼻子里潽出了细细的水花。对岸山腰上的人家门前的矮墙上晾晒着红辣椒,场院翻晒着刚刚收割了的稻谷,我仿佛瞬间进入了悠然而现的南山。

③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汪口,汪口有了导游、游客、大巴车、收费窗口、餐馆、小旅社、旅游商店。一个人安静地在码头坐一会儿,似乎能听到夜语般的摇橹声,恰似柳宗元所描绘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多年前,可见渔翁坐于竹筏,戴斗笠,放网收网,也有鸬鹚站在竹筏前头,抖落一身的水,又钻入水中,把肥肥的鱼叼上来。坐在码头上,水面一股凉爽之气漫溢上来,扑打脸颊。婺源多山道,外出的人多走水路。乡试的人、殿试的人从这里走了;卖茶叶的人、做官的人也从这里走了。故乡成了异乡,异乡成了故乡,在月圆之夜,也分不清哪儿是故乡哪儿是异乡,欸乃之声却常常在梦回之夜,随雨声风声,无声无息潜入。

④永川河是星江上游。川峦河流都是永恒的。永川河,河即川,川即河,河即熙熙攘攘人世。人世的波涛在翻滚,河在默默地流,越流越澄澈。每次徘徊在永川河的心绪都相同,但我无法说出。河水青碧,倒映着森林、茶园和水洗的天空。似乎流逝的东西又回到了我心房。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我突然觉得很悲伤。

⑤星江是婺源最大的河流。星江奔腾,自古不息,把一代又一代的人,送往天涯海角,把大鄣山的精魄送往天南地北。桥和树木、果园、茶叶地、交叉的田埂、时隐时现的瓦檐、晨曦中的路人,构成了婺源古老的歌谣。桥身上的苔藓、青藤、爬墙虎、地衣植物,都是时光的锈迹。

⑥渡口成了野渡,荒草掩埋,过去的岁月也将荒芜,无从记忆。偶有渡口,仍有扁舟或竹筏,系于岸石和树身。韦应物写滁州:“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扁舟还在,人去了哪儿呢?扁舟慢慢腐烂,绳缆断于时间的割刀,荒草一年又一年地枯荣,青山还是那座青山。河里的水却不是原来的水,水中倒影依旧。

⑦在中国,我所走过的地方,所看见过的河流,星江和秋浦河是最美的。它们还保留着河流初始的面貌,河沙还没被挖沙机掏空了心肺,河湾有河水的弧线,四季变化着色彩。岸边开满了各季的野花。星江和秋浦河都有着南方的俊秀、澄明,千回百转,张弛有度,开阔时一泻千里,幽合时堰卧无声,河流的鳞片在树丛里光滑发亮。我无数次走过这段河流,从婺源县城至汪口——巨大的落日,缓缓流动的平流雾,秋日纷飞的落叶,人迹杳无的木板桥,山边的茶园,出没烟雨的竹筏——不免有客死徽州的感怀。2001年冬季,我从婺源至黄山。整个大地在酣然沉睡,川峦黧黑,远山如墨,村舍灯光萤火般星星点点。我怔怔地看着车窗外——黑夜之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孤独,每一个村舍都是那么游离于尘世。唯有黑夜,群山傲岸,星江俊朗,长生不灭。

⑧我走过星江。我爱的人走过星江。我的陌生人走过星江。我们是一条河的客人。我们回到了一百公里以外,一千公里以外。我们回到车流奔袭的大街。我们回到一盏灯下。我们回到僵硬的肉身里。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码头——车站,火车站,机场,是我们更大的码头;我们站在街口握手的地方,拥抱的地方,嘘寒问暖的地方,是我们无处不在的码头;我们的床,我们的办公桌,我们翻看的书,我们吃饭的碗,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码头——我们活着,以告别的方式续存。人生无处不告别。前半生告别童年,告别故土,告别初恋,我们在成长,在成长中告别;后半生将有更多告别等待我们……

⑨滔滔的星江川流不息。当我一次次来到星江边,除了看一眼,喝一口江水,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古老的渡口,古老的木桥……我们轻轻唱起。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有志尚者,遂能磨砺,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老而弥笃,此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绮以才华,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①而非许慎。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注】①徐邈:晋代学者,著有《五经音训》,被尊为宗师。后文提到的许慎为东汉学者,编撰了《说文解字》,被称为“字圣”。

语言文字运用
某校近期开展了“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式学习,有同学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请根据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是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的。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和空气相混合从而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氧化作用”。①萤能够发光,②便是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③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④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⑤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呼吸器官的细管提供的。至于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答案。

(摘编自法布尔《昆虫记》)

材料二: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器”中有上千个发光细胞,①____:一类物质被称作荧光素,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简单来说就是催化剂。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②____。

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灭,这是因为萤火虫的气管所输送的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当氧气充足时,反应剧烈,③____;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

萤火虫多栖息在隐藏度高、植物茂盛、湿度相对高的地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农药、化肥滥用,大部分区域已难觅萤火虫的踪影。

(摘编自张子璇、邹晓川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4月15日晚,2023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拉开帷幕,森林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带给游客浪漫的视觉盛宴。据了解,天台山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每年4月至11月,观赏期长达8个月。

(摘编自新华网《2023成都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启幕》)

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