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6510593
日期: 2024-05-03
期末考试
积累运用(30分)
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土,用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乙】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把“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在脑和神经元发育的分子机制、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交互作用、视觉感知功能环路、学习记忆和抉择等脑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成果。2015年,经过多次论证的“中国脑计划”启动。中国脑计划以脑认知原理为研究主体,以脑重大疾病诊治和类脑智能研发为两翼。

人脑是自然界进化的奇迹,是由数百种不同类型的上千亿的神经元构成的极为复杂的生物组织,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变革。

(摘编自《科普时报》之《方兴未艾的脑科学研究》)

材料二:

人类的大脑在出生时明显尚未完工。人类大脑不是一生下来所有东西都接好了线,而是根据生活经历的细节来进行塑造的,这就导致人在年幼时,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适应环境。动物大脑按预设程序接线的方式通常被称为“硬接线”,而人类大脑的接线方式则叫作“现场接线”。

人年幼时的大脑灵活性背后藏有什么奥秘呢?不是新细胞的生长,因为儿童脑细胞的数量和成年人的其实一样。相反,其奥妙在于这些细胞的连接方式。出生时,婴儿的神经元是相互独立的、未连接的。在人生的头两年,随着大脑细胞接收感觉信息,它们异常迅速地连接起来。每一秒就有多达200万个新连接(突触)在婴儿的大脑里形成。两岁时,小孩子拥有超过100万亿个突触,是成年人的两倍。

这时候,连接的数量达到了高峰,远远超过自身所需。于是,新连接数量不再大量增长,取而代之的是神经的“修剪”策略。随着孩子不断成长,50%的突触都会被剪掉。哪些突触留下,哪些被剪掉呢?如果一个突触成功加入了某神经回路中,它就得到强化;反之,如果它没有用,就会遭到弱化,最终被消除。就像树林里的小径没人走就会湮没一样,不用的突触也会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成为自己的过程,就像从一块大理石中把本就存在的可能模样雕刻出来。你之所以成为你,不是因为你大脑里生长出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原有的一些东西被删除了。

在整个童年期,局部环境不断完善着大脑,根据我们接触到的东西,对遍布种种可能性的密林进行修剪。大脑里的连接变得更少,也更强健。举个例子,婴儿期接触到的语言会强化人听到该语言中特定声音的能力,弱化听到其他语言中声音的能力。以英语和日语为例,出生在日本的孩子和出生在美国的孩子,一开始都能听到这两种语言里所有的声音并给予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本长大的孩子会丧失分辨“R”和“L”这两个音的能力,因为这两个音在日语中没有分别。我们偶然出生在某个地方,就会受到那个地方的塑造。

(摘自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

材料三:

到了25岁,大脑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转化终于结束。我们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结构性转变完成,大脑至此似乎发育完全了。你或许认为,身为成年人,自己就这样定型了,不再改变。然而并不是这样,在成年期,大脑还会继续改变。可以塑造并维持造型的东西,我们称其具有可塑性。大脑就是如此,哪怕在成年期时也一样:人的经历改变它,而它则保留这些变化。

为了理解这些生理变化到底有多惊人,让我们来看看伦敦的一群出租车司机及他们的大脑。他们经过4年的强化培训,通过了全英国最艰巨的记忆任务之一:“伦敦知识”考试。该考试要求有志从事出租车司机工作的人记住伦敦庞杂的道路,外加所有可行的排列组合。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知识库覆盖了贯通伦敦全市的320条不同路线,25000条大街,20000个地标和兴趣点,包括宾馆、影剧院、饭店、大使馆、警察局、体育设施,以及任何一个乘客可能想去的地方。参加知识考试的学员一般每天要花3~4个小时背预设行程。“伦敦知识”考试这一独特的脑力挑战,激起了伦敦大学学院一群神经科学家的兴趣,他们扫描了若干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科学家们对大脑里一个名叫海马的小区域特别感兴趣,这里是关系到记忆力,尤其是空间记忆力的关键区域。在这场华丽的记忆壮举中,伦敦出租车司机们要死记硬背地学习城市地理。培训结束后,他们可以清晰地说出大都市区任意两个地点之间最直接(且合乎交通法规)的路线,无须借助地图。接受这一挑战的最终结果是他们的大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家们发现出租车司机们的大脑有着明显的改变:他们的海马后部明显变得比未参加考试的对照组的大了许多,这大概是不断增加的空间记忆造成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出租车司机做这份工作越久,大脑该区域的变化就越大,该结果表明这些司机不是在进入这一行时海马区域就大于常人,这是实践所带来的变化。对出租车司机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大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进行重新配置的,且变化程度之大是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能看得出来的。

不光只有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过自我重塑。研究人员对20世纪最著名的一颗大脑——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了检查,可惜他的大脑并未透露他成为天才的奥秘。但它确实显示,他大脑里掌管左手手指的区域扩大了,在皮质里形成了一道叫作“奥米伽标志”(其形状像希腊字母Ω)的巨大褶皱,这得益于他不那么为人所知的爱好——演奏小提琴。经验丰富的小提琴手大脑里的这道褶皱都会扩大,因为他们集中地发展了左手手指的精细灵巧性。相比之下,钢琴演奏家在左右脑都出现了奥米伽标志,因为他们的两只手都需要做精妙细致的动作。

在不同的人身上,大脑褶皱的形状基本一致,但它在更精妙的细节上对你来自何处、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个性化的独特反映。虽然大多数变化太小,无法用肉眼观测,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结构,从基因的表达到分子的位置,再到神经元的架构。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进行的每一场谈话,这些全都在神经系统里留下了痕迹。这些不可磨灭的、微小的印象积累起来,造就了你是什么人,也限定了你能够成为什么人。

(摘自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朝闻道(节选)

刘慈欣

前情提要: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却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

于是科学家们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他们,然后毁灭他们!

排险者答应了!并且在戈壁滩上制造了一个“真理祭坛”,科学家们在上面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真理,然后就被毁灭……

选文就是从生命与真理的交换开始的……

①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②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③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

④“请提出问题。”

⑤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⑥“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⑦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波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比那要简单的多:排险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

⑧一个小时过去了,真理祭坛上有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有人说:“我们看完了。”

⑨接着是排险者平静的回答:“你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

⑩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

⑪“……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⑫当十分钟就要结束时间,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

⑬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桔红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从监视飞机上看,真理祭坛上只剩下排险者站在圆心。

⑭“下一批!”他高声说。

⑮在上万人的凝视下,又有十一个人走上了真理祭坛。

⑯“请提出问题。”

⑰“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⑱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短得多,很快有人对排险者说:“我们知道了,谢谢!”

⑲“你们还有十分钟。”

⑳“……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

㉑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

㉒……

㉓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㉔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摄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㉕最后一个上真理祭坛的人是史蒂芬·霍金,他的电动轮椅沿着长长的坡道慢慢向上移动,像一只在树枝上爬行的昆虫。他那仿佛已抽去骨胳的绵软的身躯瘫陷在轮椅中,像一支在高温中变软且即将熔化的蜡烛。

㉖轮椅终于开上了祭坛,在空旷的圆面上开到了排险者面前。这时,太阳落下了一段时间,暗蓝色的天空中有零星的星星出现,祭坛周围的沙漠和草地模糊了。

㉗ “博士,您的问题?”排险者问,对霍金,他似乎并没有表示出比对其他人更多的尊重,他面带着毫无特点的微笑,听着博士轮椅上的扩音器中发出的呆板的电子声音:

㉘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㉙天空中没有答案出现,排险者脸上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双眼中掠过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恐慌。

㉚ “先生?”霍金问。

㉛仍是沉默,天空仍是一片空旷,在地球的几缕薄云后面,宇宙的群星正在涌现。

㉜ “先生?”霍金又问。

㉝“博士,出口在您后面。”排险者说。

㉞ “这是答案吗?”

㉟排险者摇摇头:“我是说您可以回去了。”

㊱ “你不知道?”

㊲排险者点点头说:“我不知道。”这时,他的面容第一次不仅是一个人类符号,一阵的悲哀的黑云涌上这张脸,这悲哀表现得那样生动和富有个性,这时谁也不怀疑他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平常因而最不平常的普通人。

㊳“我怎么知道。”排险者喃喃地说。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