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4讲 1840—1894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

日期: 2025-04-12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金田起义、天京变乱
B、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C、 永安建制、天京变乱
D、 定都天京、天京变乱
“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后
B、 中日甲午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国民大革命时期
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
A、 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
B、 维护鸦片贸易
C、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英斗争
D、 教训清政府
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代表着农民的探索水平,下列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A、 都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都是切合当时农民要求的纲领
C、 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D、 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的发展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A、 外交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 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C、 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D、 在社会变迁中调整外交政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 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 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 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 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列有关这幅漫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这一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文明人”是指英法
C、 发生地点是北京郊外
D、 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代

1885

1895

1905

1911

进口

8820001两白银

17169671两白银

44710008两白银

47150394两白银

出口

6500571两白银

14329321两白银

22788819两白银

37733816两白银

A、 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 《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 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 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
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这主要是因为(   )
A、 《南京条约》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英国的侵略
C、 清政府未能履行《南京条约》内容
D、 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要求不断膨胀
下图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输出值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3年《法国宪法》宣布:“主权属于人民。它是统一而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让与的。”1795年法国《国家权利宣言》明确规定各国人民不论人口多少、领土大小,都是主权的、独立的,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等一系列的民主原则。法国革命推出的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国家领土主权原则、民族自决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宣布赋予“为了自由事业而被本国驱逐的外国人”以庇护权、在战争法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

——摘编自王志辉《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演进看国际法的形成》

材料二:1864年春,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坐一艘军舰来到中国。他在大海上遇到三艘丹麦商船, 予以拿捕作为捕获品。总理衙门在致普鲁士公使的照会中声称:“查此次扣留丹国货船处所乃至中国专辖之内洋。贵国兵船前来中国自当入境问禁不得任意妄为。中国所辖各洋例有专条各国和约内均明此例。至欧罗巴所定军法则不能强中国以必知。来文所称专办此事之责为贵国定夺非贵大臣所能干与。查贵大臣既来中国为全权大臣所谓全权者系于贵国之事无不可以作主。今贵国首先违约贵大臣不能干与本王大臣将来何以与贵大臣办事?”最终,普鲁士释放了两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商船赔偿1500元。

——摘编自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