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物理试卷库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日期: 2025-04-01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物体中质量接近0.15kg的是(  )

A、 一个苹果
B、 一只鸡蛋
C、 一只鸡
D、 一位中学生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槐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
B、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谚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也能说明瓷器的硬度大
爱好物理的康康同学发现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
A、 荧光屏有吸附灰尘的能力
B、 屋子里灰尘的自然堆积
C、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要测亮出一张普通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
A、 先测一只信封的质量,再将邮票贴在信封上,测出信封和邮票总质量,两次相减得邮票质量
B、 先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
C、 天平是测质量的精密仪器,直接把一张邮票放在托盘内可以测量出
D、 用天平测出邮票的长宽厚,计算出邮票体积,再查找出有关纸的密度,算出邮票的质量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C、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D、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      )
A、 哥白尼
B、 伽利略
C、 牛顿
D、 托勒密
小明为“测量老陈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应是  (    )

A、 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
B、 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C、 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
D、 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C、 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
D、 “破镜难以重圆”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 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44g
C、 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cm3
D、 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2.2×103kg/m3
1米3的水和1米3的冰(ρ=0.9×103千克/米3)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冰和水的体积相同,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小
B、 冰和水的体积相同,冰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
C、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
D、 冰的密度和质量都比水的密度和质量小
小明查阅水的密度大小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以下特殊测量,其中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仅用量筒和烧杯可“量”出0.2kg的水
B、 仅用量筒、烧杯和水可“量”出橡皮泥的密度
C、 仅用天平和烧杯可“称”出牛奶的密度
D、 仅用天平、烧杯和水可“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填空题

阅读《从宏观到微观》回答问题题.

从宏观到微观

仰望星空,群星闪耀,宇宙到底有多大呢?目前人类利用哈勃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达1026ly的宇宙深处.宇宙中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这数十亿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由太阳与围绕它运行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组成.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科学家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已到达10﹣17m的微观领域,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对他的学生说道:﹣你们看见远处那片树林了吗?由这里望去,它像一堵密不透风的绿墙.但走近一看,穿过它并不困难,它表面上是一堵坚硬的绿墙,其实是树干和枝叶编成的疏网…正像绿墙是由树干和枝叶组成似的,大自然的万物都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真正科学的原子学说.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9世纪90年代,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这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20世纪初,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之后,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自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科学家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已到达10﹣17m的微观领域,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对他的学生说道:﹣你们看见远处那片树林了吗?由这里望去,它像一堵密不透风的绿墙.但走近一看,穿过它并不困难,它表面上是一堵坚硬的绿墙,其实是树干和枝叶编成的疏网…正像绿墙是由树干和枝叶组成似的,大自然的万物都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真正科学的原子学说.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19世纪90年代,汤姆孙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这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20世纪初,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之后,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自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止,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还有待于人们去揭开.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题

计算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