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化学试卷库

北京市昌平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下列符号中,能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A、 2O   
B、 2O2   
C、 O2   
D、 O2-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过滤
C、 取用粉末药品    
D、 倾倒液体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 + O2 P2O5
B、 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 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 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空气中O2含量约为1/5体积
完全电解18 g水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
A、 2 g   
B、 4 g   
C、 16 g   
D、 32 g
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蔗糖(C12H22O11)和纯净水自制碳酸饮料。已知: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CO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NaHCO3由4种元素组成
B、 C6H8O7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 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 自制碳酸饮料是由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填空题

简答题

综合题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史实在线—水的组成的发现历程)。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白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白雾就是水。

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

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了比较纯净的氧气。

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他还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但卡文迪许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错误地用两种气体里都含有水这种“元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1000多摄氏度高温金属铁管,获得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变化可以表示为:铁+水 黑色固体+“可燃空气”。由此他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可燃空气”和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1787年,拉瓦锡命名这种“可燃空气”为“氢气”,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进行了水的电解实验,获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拉瓦锡的结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流程题

科学探究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