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湖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3月特供模拟试卷(三)

日期: 2025-04-01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A、 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参试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代(   )

A、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罗马法具有严谨的程序
B、 罗马法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C、 罗马法蕴含着平等精神
D、 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
A、 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 有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 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 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普罗塔戈拉指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旨在(    )
A、 阐释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B、 肯定法律和道德对城邦的作用
C、 强调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
D、 说明城邦是人与法律的结合体

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