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山东省聊城市2019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7-05
高考模拟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4.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发展更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材料一:刘邦称帝,初定都洛阳。多数大臣认为:“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咸皋,西有毅、渑、倍河,乡伊、洛,其阖亦足恃也。”留侯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毅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材料二:两京制始于西周。西周都镐京,同时经营洛邑;西汉都长安,实以洛阳为陪都;东汉都洛阳,又以长安为西京;唐都长安,洛阳居于陪都地位,武则天曾一度迁都洛阳;北宋都汴梁,以洛阳为西京。

——摘编自王明德《南京与北京:中国古代都城的两极发展与空间互动》

材料三:为了更接近东南方经济重心获取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草原民族的势必然也随之由西向东转移。“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因而不仅辽朝,而且金朝择都时都看中了北京,“燕盖京都之首选也”。此外,隋代以后大运河的兴修使得南北大规模物资运输成为可能,而元代大运河的修浚更使大运河上的物资运输畅通无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建都北京在经济上所面临的障碍。因而元朝以后,北京便开始由分裂政权的首都上升为封建大一统帝的首都,历元明清三代,经久不衰。

——摘编自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并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这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1936年,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委托宋庆龄推荐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根据地来,以便将紅色政权与釭色根裾地最真实的故事讲外界。双方的“一拍即合”使得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月,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返回北平,并开始为外蝶和国内的外文报纸撰写有关他在红色报据地所见所闻的报道。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所有的报道写作。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1月1日,《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同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紅军的真正形象。由此,拉开了美国众多新闻记者赴身“红区”的序幕。

——摘编自曹培鑫《书写“红色圣地”:世界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材料: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之前,中央苏区流通的货币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圆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圆券,还有光洋和国民党的纸币,甚至有清朝时期的铜板。人们购买物品,抓一把各式各样的票子出来,有时逵账也算不清。不仅老百姓头疼,商家也是不胜其烦。而军阀和土豪劣绅发行的杂币也同时在苏区流通。这无疑给国民党提供了破坏苏区金融市场的机会。由于国民党长期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国剿”和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条件极为艰苦,国家银行在发行货币时缺少印制钞票的纸张、油墨等印刷材料。 1932年5月,红军攻克福建漳州后,银行工作人员才辗转从厦门采购到彩色油墨等印刷材科。

为了统一货币,国家银行及临时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又制定了一系列金融财政上的法规法令、政策章程,确立了当时红色政权统一币制的基本内容,为这一币制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保证。……毛泽民受命筹建国家银行,并筹划印刷、发行国家货币。他认识到,国家银行必须承担“驱逐劣币,回收杂币,禁用外币”的重任。这样,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走出去发动群众,建立兑换和回收网点,使已连成一体的中央苏区内的广大民众听从政府的号令,团结在国家银行周围,自觉维护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强大的宣传、切实可行的兑换措施、畅通的发行渠道,使得苏维埃纸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摘编自张孝忠《中央苏区的红色金融》

材料一:近期,一位德国参谋军官在和我私下里聊天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正是德国的刺刀让日本征服中国变得可能,就像 1935年和1936年,也是德国的刺刀让意大利征服阿比西尼亚变得可能那样。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暗示德国批准日本或意大利的行动,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的重新武装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这使得英国无法在亚洲反对日本的行动。

——摘自美国驻德国武官史密斯的《备忘录》(1938年1月)

材料二: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对美宣战,此时只有美国同时面对德日两个方向的敌人。美国国内民意主张对日复仇,军方高层也有将领主张先打日本,而美国仍然坚持了“先欧后亚”。从放弃“橙色”计划、制定“彩虹”系列计划开始,美国就不再抱着过去不结盟的思想不放了,而是充分考虑到英法是否可能成为盟友的问题,并借助盟友力量共同对付法西斯同盟。特别是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之后,法西斯同盟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味已经十分明显。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成为抵挡和攻打德国军队的中流砥柱。在盟友问题上,《联合国家宣言》有26个国家莶字,中国则是“被遗忘的盟友”;在政策指导上,只是“保持中国在战争之中”,让中国发挥牵制日本的作用。在《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资分配中,与英国、苏联相比,中国也是获得援助数量最少的,而且经常不能及时到位。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