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1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到19世纪上半叶,一种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业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内燃机的发明
C、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D、 电力的广泛运用
如图描述了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状况,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工业霸权地位已经确立
B、 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
C、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D、 生产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展出大企业模式的美国和德国更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本密集的技术及其后续的创新,从而保证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A、 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最多的国家
B、 资本集中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C、 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D、 大规模的投资必然会推动技术的进步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
A、 洋务运动已走向失败
B、 政府限制发展近代企业
C、 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制约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记载: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这些章程(   )
A、 适应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 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 反映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从1927年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财政部长宋子文已占有公司半数的股份并控制了该公司。材料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   )
A、 对近代化的推动收效甚微
B、 在国内缺乏发展壮大的机遇
C、 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威胁
D、 在半殖民地环境中难以壮大
如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铁矿

生铁

1935

36091747

3331817

787061

1936

39902985

3359830

809996

1937

37230469

3919691

958686

A、 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 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 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198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
A、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 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C、 对外开放的正式确立
D、 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
A、 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 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 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 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 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 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 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
A、 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1921年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
C、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
D、 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