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二模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日期: 2025-04-09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根据下边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

A、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
B、 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
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

1978,l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下图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各类经济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D、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
B、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 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 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 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非选择题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摘,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砚,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充大。

——摘编自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辫。……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宪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康熙16岁开始亲政,在位61年。其在康照五十四年(1715年)的自述中,描绘了当皇帝的另一番滋味:子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巨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身当墓年,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联何地可休息耶?

——萧一山《清代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明清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