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宜宾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0385933
日期: 2024-07-02
期末考试
基础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港珠澳大桥通车满100天

    羊城晚报讯 2019年1月31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满100天。据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截至发稿,珠海公路口岸已累计验放出入境旅客逾410万人次,其中香港居民占比近30%,验放车辆超过10万辆次,自助通道使用率超过73%。此外,2018年11月17日验放旅客8.6万人次,创造了口岸单日最高客流纪录。

    记者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开通首月口岸单日出入境车辆呈阶梯状上升,进入12月,车辆数量趋于稳定。边检部门表示,受粤港私家车免加签政策影响,今年3月与5月珠海口岸将迎来新一轮车流增长期。

    春节将近,珠海边检总站预计春节期间港珠澳大桥口岸日均客流将达5.9万人次,为确保口岸安全顺畅,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建立了珠港、珠澳边境联络机制,在出入境高峰期到来前开足、开满查验通道,确保“中国公民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举措全面落实。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它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材料二: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桥塔整体造型优美、亲和力强,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东西人工岛汲取“蚝贝”元素,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香港口岸的整体设计富于创新,且美观、符合能源效益。旅检大楼采用波浪形的顶篷设计,为了支撑顶篷,旅检大楼的支柱呈树状,下方为圆锥形,上方为枝杈状展开。最靠近珠海市的收费站设计成弧形,前面是一个钢柱,后面有几根钢索拉住,就像一个巨大的锚。大桥水上和水下部分的高差近100米,既有横向曲线又有纵向高低,整体如一条丝带一样纤细、轻盈,把多个节点串起来,寓意“珠联璧合”。

    材料三:整座桥有四个人工岛,在大海中间6.7公里海底隧道的两端,是实现桥隧转换的东人工岛和西人工岛。空中俯瞰它们,就像两只可爱的小蝌蚪在找妈妈;近一点,它们仿佛是珠江门户的两只护院石狮,静静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再近点,10万平方米的两个小岛宛如豪华巨轮,相向游弋在大海之上,气势非凡。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摘自《人民网》

文学类文本阅读。

拾柴

付春生

    ①冬天是拾柴的最佳时节。天地空蒙,遍野稀疏,满眼空荡荡的,让人感到轻松而愉悦。

    ②脱了一层叶衣,山里的柴到了冬季才完全暴露出来。我说的主要是干柴,是干枝子。湿枝子是树的臂膀,还要伸手够阳光呢。干枝子,是跌在路上的遇难者,浑身干瘪苍白,不像湿枝子那样光鲜水嫩,一眼就能辨识出来。

    ③我和同伴们走进山林,就像走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松而自在。天空晴朗朗的,没有一丝污染。丛林里,一泉泉流水,一阵阵鸟叫,一丝丝风。树的苍劲和挺拔在寒风中渲染得更加浓重和愈烈。树、石、草在这偌大的空间里交相辉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④一遍一遍地被人拾捡,地上的干柴早已不多了。核桃树,柿子树,花椒树,哪一棵树上顶着干枝子,我们在下面就能看得见。最惊险的,要属爬细高细高的杨树和槐树了。踩上去,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六神无主。脱离了地面的安抚,空中轻飘飘的,感到风一吹,树要倒下一样。恐惧,惊吓,占据了我的内心,淹没了所有的冷静。这时你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住树,听从命运安排。人在越危险时候,越是放大这种危险。其实并没有什么,只是被当时的环境放大了。像一面镜子,是幻影。我后来站在大树下,看别的同伴爬树,爬到同样的高度,摇摆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即使有些风,也是轻微地晃动。但那时我感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呼吸也慌乱急促,快要崩裂了。这时,情形急转。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危险又瞬时化为乌有,树又轻轻折了回来。一切都像有意安排,那样顺其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感到以前的恐惧都是多余的,甚至有些另类,有些自嘲,有些滑稽可笑。

    ⑤比这更奇妙的,还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那时,我们拾完柴后,就坐在石头上,胡思乱想。目光在天地间游移,青春在激情中飞扬。飞,飞,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心拴在一个支点上。那梯田像一本本书,错落有致地摞在一起。一块田离一块田足足有一丈余。那时什么都不怕,软组织支撑着我们的自信和威武。一个小伙伴吸口气,弯弯腰,嗖地跳下去。另一个小伙伴也跟在后面步其后尘。我们的欲望在燃烧,像天上的太阳,越烧越旺,越烧越激烈,整个山间都是一团火。我开始还有些胆怯,但看到同伴们都在往下跳,也绝不落怂,一闭眼,一屏气,嗖地跳了下去。在空中,那是一种瞬间的窒息,无挂无碍,无阻无拦,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是地面上绝无法体会到的享受。

    ⑥享受来自高度,来自风,来自土壤,来自一个小小的追逐。一个行走在狭小空间里的昆虫,是很难体验到蓝天的壮阔的。

    ⑦树上的柴也越来越少,就把目光投到了地下。粗笨的榾柮,就藏在地下。这是人们锯掉树后留下的遗存。深深的,扎根在黑暗中。人们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到底如何。幸运的是,若遇上避风和暖的地方,土质疏松,刨起来得心应手,一上午能刨好几个。若遇上冻结的,到处硬邦邦的,加上沙砾坚硬,一上午也刨不了一个。幸运和不幸就这样相互掺杂,相互交织,谁也不知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榾柮,地面上看起来很好刨,可越往下刨,情况越复杂——根竟伸进了石头缝里,且不止一根,盘根错节,相互扭抱,根本无法刨出来,后来只好作罢了。

    ⑧我们拾完了近处的柴,就拾远处的。几十里外的大山上,人们的行迹很少。那里不但树上有很多干枝子,地上也有很多。杏树枝,杨树枝,槐树枝,各种长年无人拾捡的枝子堆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很多已经干枯,轻轻一折就断了。

    ⑨我们那次翻越几座山,来到这里,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尝惯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境遇,我们拿拿这个,放下那个,拣最大的干柴往篓子里装,拾最好烧的往篓子里塞。犹入欲望旋涡,左扑右腾,无论如何也难以出来。有一次,我看到大孩子们弄了一篓子,也装了满满一篓子。可走到半路,天已经暗下来,所有人开始紧张。大孩子们开始背着篓子快走,我也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但走着走着,篓子更重了,只好让三舅从我篓里拿出了一点。俗话说,远路无轻载。我走着走着,又走不动了,一个无形的手在篓子里暗压。总不能瘫在这里啊!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好又非常不舍地拿出一些,扔在山上。这是适合我的重量,我又背起干柴终于出发了。从此,我知道了自己的能量。每次到远处拾柴,再不贪恋那么多,即使有太多的干柴等着你,也背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点。

    ⑩时光远去,我怀恋拾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拾了很多柴,还带着浓浓的油性和润性,不但够我家那时烧了,也够我一辈子烧了。

(选自2018年第9期《雪莲》,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