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日期: 2025-04-02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 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 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 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
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古文经学的《左氏传》最符合《春秋》本义,但汉武帝却对有时故意歪曲《春秋》本义甚至穿凿附会的今文经学的《公羊传》最为重视。材料表明当时(   )
A、 儒学已经悖离孔子的本义
B、 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开始分化
C、 儒家放弃春秋笔法的传统
D、 儒学改造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
A、 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B、 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C、 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D、 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箱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
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C、 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A、 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材料分析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