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日期: 2025-04-01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

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
B、 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C、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D、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