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段的连接工作顺利完成,此举意味着这个被称为超级工程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面实现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历时8年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珠峰”。从开工那一刻起,港珠澳大桥就在连续创造“世界之最”。这座跨海大桥,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长6.7公里,建设者们是在最深40米的海底将它们拼接成了一条海底巨龙。根据设计方案,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拢段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重量。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建设者在外海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贯通》,《央广网》2017年7月7日)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渠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经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竞争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湖北日报》2016年1月18日)
材料三: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数据来源:中国公路网)
材料四: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