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 思想解放的潮流

日期: 2025-04-10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A、 开始探索新知
B、 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 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 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   )
A、 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
B、 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
C、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
D、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以上现象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学生民族觉悟爱国热情高涨
C、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逐渐流行
D、 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在校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近代某部作品对“仁义道德”掩盖下“人吃人”的罪恶所作的犀利抨击,揭示出封建教所设定的种种道德规范,在麻痹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维持着“从来如此”的“人吃人”的局面。该作品( )
A、 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B、 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猛烈攻击了封建礼教
D、 号召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雕琢、陈腐的旧文学
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
A、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 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
A、 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 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 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 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曾游历英、法、俄等国,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的思想,主张减轻商税征收,“商不重征,贾不再榷,各劝其业,争出吾市,则下益上富”。王韬的主张(   )
A、 反映了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B、 集中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需求
C、 力图抵制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 科学指出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

材料分析题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探索追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数、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