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网络模拟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3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D、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1958 月 1 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 1970 年,两国陆续进行了 136 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 得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 )
A、 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有所改变
B、 意识形态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
C、 中美两国存在保持接触的沟通途径
D、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 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 )
A、 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
B、 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
C、 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
D、 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英国政府曾经通过立法,规定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都要在肩上打烙印, 被迫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们胆敢抛弃劳动再度行乞,就要处以死刑。该立法( )
A、 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C、 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 阻碍了圈地运动的推行

非选择题:本题共 5 题,共 55 分。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