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素质检测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7
单元试卷
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与理解(44分)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美乡戏

苏美玲

    ①自记事起,就知道乡下时兴请戏班子。常常是春秋季的农闲或者春节时候,或者谁家发了大财、老人过大寿、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会请戏班子来村子里唱上几天。

    ②戏台子就设在村子里的土台子上或地段开阔处,很是简陋。由四根木柱撑起,上搭白色帆布篷,再用几条鲜艳的各色布条点缀,这样,戏台子就成型了。

    ③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于是就拿了小板凳小马扎,看戏去。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像赶年集一般热闹。

    ④台上,装扮新鲜的演员在尽情演绎着一出出故事;台下,人头攒动,卖瓜子、糖球、玉米、酥果等的小商贩在人群里来回小声吆喝着。来听戏的人中,老辈人和妇女最多,他们爱听戏,听得如痴如醉。小孩子也多,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戏词,看不懂戏情,但不妨碍他们去听戏,他们可以看热闹或者缠住大人们给买点零吃。因为在看戏时,大人们是慷慨的,面对着那么多听戏的乡亲们,是不好意思驳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打骂孩子的。

    ⑤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山东梆子”“河南豫剧”,这两个戏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

    ⑥大人们看得痴迷,常会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会引来身边人的注目。那赞许的,是因为的确也有同感,那投来白眼的,则是嫌弃那个人扰了自己看戏。

    ⑦小孩子,是在台下待不了几分钟的,趁着大人不注意,常常就偷偷跑到戏台柱子边上了,专门趴在戏台边看演员的一招一式。离得那么近,可能会影响到戏台上的表演,就会有管事的人,把小孩子轻轻撵下去。也有的小孩子会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卸妆。

    ⑧8岁那年,我迷恋上了乡戏,常常会在台下看呆。台上的一颦一笑,让我为之倾倒。我想象着自己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断清人间不平事;我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带领杨家女将征战沙场;我是那美丽痴情的王宝钏,为生命里的那一个叫薛平贵的男子在寒窑苦守18年;我是那灵巧剔透的红娘,为我家莺莺小姐把终身大事争,全不顾执拗的老夫人如何拷打……那飘逸的戏服、美丽的刺绣、翻飞的水袖、金灿灿的凤冠、俊美的扮相,深深牵引我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杆大碗唢呐震天响

张亚宁

    一声长号,穿出沟壑,越过山梁,在空旷无边的陕北高原上激昂回荡。大碗唢呐音色明亮,粗犷悍实。厚铜圆板锤打而成的锣面正中凸出馒头状,低音浑厚,高音挺拔。小巧玲珑的棍子敲打着小扁鼓,高低快慢,铿锵有力。一对锃亮的小镲,毫不落后,有节有奏。

    这就是让你听着如痴如醉终生难忘的子长唢呐。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

    有时,整个村子都披上彩色的喜装。迎人的送人的喜气满面,前奔后窜的小孩子,拄拐杖的老婆老汉,闪着大花眼的靓婆姨,俏皮的帅气后生,羞羞答答的俊囡囡,都来看热闹沾喜气。长号仰天长啸,鞭炮齐鸣。鼓手奋力地打着红边牛皮鼓,双镲激情相拥,铜锣一锤穿过人心,这时的唢呐手忘记了一切,两腮忽凸忽陷,突如高山之巅,突如万丈深渊。喜气的曲子吹红了新嫁娘的脸,吹笑了二不愣后生。

    陕北的正月天热闹非凡。几百个唢呐手组合成一个巨大的方阵,声音宏大,气势壮观。不论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的女子们,还是豪放不羁、激情万丈的男人们都被奔放的舞步、旷达的歌喉、震天的唢呐吸引,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唢呐手放手流失常年劳动的艰辛,双手紧握长杆唢呐,手指如跳跃的珠子,在用于唢呐调音的木杆上灵活舞蹈。他们用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调子吹出率性豪放的笑脸,用一曲曲欢快委婉的曲子驱走高原亘古的苍凉,用一股股节奏鲜明的声音奏出农家人鲜亮美好的日子。

    有时,唢呐人围在一起吹奏,周围来的人去的人潸然泪下。唢呐手是那最后的歌手。一连三四天,唢呐声断断续续,把往日浓浓幸福的小院吹打得凄凉无比。太阳的光线越发黑暗,树杈上的飞鸟,菜畦的鸡鸭,圈舍里的牛羊一一顿然屏息,直到把逝者埋葬在深厚的黄土地里。邻居们不觉期待几天后唢呐的最后一声长号,把所有的悲伤吹响在空旷的天空,慢慢散去,直至无影无踪。

    红皮鼓一敲,唢呐手紧随吹起。几十个壮实汉子光着膀子,吹奏着唢呐上山下沟,似乎把心底最大的愿望通过清脆的唢呐声传给远在天境的玉皇大帝。楼轿跑到哪儿,唢呐手紧跟着奔跑吹打,那种叫人叫绝的呐喊声不变。这种独树一帜的祈雨方式在陕北的其他县区难得一见。那种委婉、怜悯的哀求,一声声牵人心肠的声音把上天的风雨雷电神圣一一感动,把恩赐献给这块贫瘠而肥沃的土地,降下甘露,滋润这里最可亲可敬的人们。

    枯焦苍凉的陕北大地,如果没有唢呐声的滋养,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何以繁衍生息?在这种看似散漫且集聚的唢呐声中,融汇和聚集了一代又一代的子长人的心声,其实无论沧海桑田,子长唢呐的纯声总是婉转动听,绵绵延长,它把生活的赞歌吹奏到灿烂多彩的星空,激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

    魅力无限的子长唢呐,谁听谁醉,谁看谁迷。在陕北浓厚的文化画卷中,子长唢呐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吹奏唢呐只是谋生的一门行当,被人瞧不起,生活中不与唢呐艺人同席,嫁女不嫁唢呐手。如今,已是受人们青睐的香饽饽。唢呐艺人有着更高的文化水平,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一百余人发展到几千人。唢呐艺人在过去传统的演奏形式上融入了现代舞蹈、西洋乐器,使子长唢呐更加活跃。就是这种烙印着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乐器吹了几个世纪,吹响了陕北,吹出了国门,像一朵盛开在陕北洼地里最为鲜艳的山丹丹。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