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试卷

日期: 2025-04-0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
C、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 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 强调发展农业,限制一切商业发展
D、 此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
A、 《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 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 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 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刻影响
B、 海外贸易主要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繁荣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倾销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 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 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 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分析题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