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重庆市綦江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

日期: 2025-03-27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列关于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 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大一统局面
B、 灭孙吴,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短暂的统一
C、 灭陈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又一个大一统时期
D、 灭南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从此延续至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农具是(    )
A、 铁制农具
B、 耧车
C、 曲辕犁和筒车
D、 秧马
历史研究性学习需要整理归类。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经济繁荣
B、 科技成就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对外友好交往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颜真卿著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
B、 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C、 吴承恩著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D、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明青花瓷器花纹优美、造型多样
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下列属于这个主题的历史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
B、 岳飞抗金和陆秀夫抗元
C、 戚继光抗倭和雅克萨之战
D、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君主权力的强化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封建制度的完善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B、 台湾的经济发展的历史
C、 琉球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D、 福建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我国文学艺术名家荟萃、成就辉煌,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唐诗——苏轼
B、 宋词——关汉卿
C、 元曲——李白
D、 明清小说——曹雪芹
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且标。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勤勉治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 清朝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中国思想和学术发展与进步受阻
C、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D、 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统一仍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B、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C、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D、 辽宋夏金蒙元之间的战与和,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事务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统一青藏高原各部的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臣赴唐都长安,请求通婚。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了工艺品、药材、茶叶、谷物、蔬菜的种子,以及诗文、农艺、医学、历法、工技等各类图书,还有一批手工业工匠随行。成婚后,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国学学习汉文典籍,并聘请汉族文士为他掌管文书。唐中宗时,应吐蕃之请,金城公主出嫁赞普赤德祖赞,也有工匠随行。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两次会盟,约定各守本境,互不侵扰。

蒙古灭金后,派军进驻吐蕃地区。1247年,蒙古与吐蕃协商,建立宗藩关系,西藏遂归蒙古国管辖。元朝所设宣政院,主要职责之一为兼掌吐蕃政务,吐蕃划分为三道,设置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管辖,其下又各设若干千万户府,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政府通过各地方官推行与中原类似的制度,如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设置驿站、屯住军队等,自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元明以来,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的关系日益密切。明朝在西藏设有法王、大国师、国师、禅师等不同等级的僧官,各级僧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又设置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藏的地方行政事务。清朝皇帝于1653年、1713年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喇嘛。1727年,设驻藏大臣二员,代表中央政府派驻西藏的全权代表。1793年,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进一步加强驻藏大臣权力,明确规定西藏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事务,均由驻藏大臣统筹办理,其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将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小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7分,第24题6分,共13分。

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