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3阅读理解

作者UID:15552719
日期: 2024-12-23
复习试卷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 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天师刺 , 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 ,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鸩。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流浪地球》是划时代的突破

曹颖

    2019年2月5日,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在春节档公映,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电影《流浪地球》累计上映90天,中国内地累计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下面是南方周末记者对刘慈欣的采访。

    南方周末:《流浪地球》符合你对科幻电影的期待吗?

    刘慈欣:它超出了我的期待,因为我知道中国影视界在拍摄这类大成本科幻片方面还是缺少经验的。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我们要等五到十年才可能出现,但它现在就出现了,我还是很高兴的。当然与好莱坞科幻大片相比,它在特效、故事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改进的空间,但对于中国科幻影视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南方周末:作为作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

    刘慈欣:编剧和写小说的差别很大,特别是大成本科幻片,需要专业的编剧,并不是写小说的人都能胜任。影视改编的主要创作者不是原著作者,而是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不管你对作品被改编是什么态度,你是没有能力去干预影视化过程的。原著作者转让改编权以后,改编权就不属于你了,所以对改编的过程是无能为力的。

    对我而言,我认为只要是好看的电影,只要有好看的故事,它是不是完全忠于我的原著并不重要。小说和电影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艺术,电影改编肯定要改,而且要改得相当大,像《流浪地球》改得就相当大,我完全能够理解。当然,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更适合影视表现,至于怎么改编,我不从事影视行业,能做的不多,还是很尊重他们。

    南方周末;你对科幻影视的前景乐观吗?

    刘慈欣:我是很乐观的,科幻文学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是我觉得科幻影视的前景很光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肯定会迎来一个科幻影视很繁荣的状况,甚至我还比较乐观地认为,中国可能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受到世界注意的科幻影视大国。

    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急功近利。一部好电影出来了,中国的科幻影视就迎来新时代了;一部电影失败了,中国科幻影视的大门又关上了?不是这么简单,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大量的作品出现,然后才能出现经典作品。

    南方周末:科幻文学在衰落,科幻影视的发展是否会受科幻文学状况的影响呢?

    刘慈欣:科幻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全世界叙事文学都处于衰落的状况,科幻文学也不例外,至于文学和影视的关系,目前中国科幻影视的大部分剧本还是改编自科幻小说。我认为这个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因为科幻电影更适合用原创剧本。日前中国缺少科幻编剧,中国编剧队伍的数量很大,但其中科幻编剧数量很少,很快会有称职的、专业的科幻编剧大量出现,到那个时候,中国科幻影视依赖原创文学的局面就会改变。

    南方周末:你对科幻影视的乐观心态基于什么理由?

    刘慈欣:最深的基础就是时代到这儿了。这个时代就会呼唤出好的影视作品,就是影视作品繁荣的时代。至于它怎么繁荣,经过什么样的过程,都不重要,中间还有很曲折、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这个时代的推动下,中国科幻影视肯定会繁荣起来。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你定义的这个时代,它是怎样的时代?

    刘慈欣:国家快速地发展,快速地现代化,在国家快速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周围的生活每天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环境之下,未来这个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会占有很大的比重,未来也会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充满未来感的时代,就为科幻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节选自《南方周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送给青蛙的大海

[日本]山下春雄

    阿和有一条心爱的浴巾,这条浴巾突然不见了。

    今天,妈妈把浴巾洗了洗。刚刚晾好,一阵大风刮来,浴巾被刮上了天,飞了。糟糕的是大风之后又下起了一场大暴雨。没法去找浴巾了,阿和伤心地哭了起来

    “浴巾没有了,午睡时盖什么呢?”

    是啊,阿和中午睡觉时盖什么呢?

    阿和降生到人间之后一直盖着这条浴巾,直到现在为止,有时她还咬着浴巾的一角进入梦乡哩。这条浴巾虽然有些磨破的地方,但它却是阿和心爱的蓝浴巾。

    “蓝浴巾一定是飞到森林那边去了,等雨停了咱们一起去找找看。”妈妈说道。

    阿和没有午睡,她的眼泪和雨水一起流了下来。

    大雨终于停了。阿和和妈妈匆匆忙忙地向森林走去,寻找那条被大风刮走的蓝浴巾。

    森林离阿和的家不太远。森林里的地面上有个被大雨冲成的“小水塘”,水中映出了蔚蓝的天空。树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闪闪发光。这些雨珠闪着亮光从树叶上滚落下来,掉在“小水塘”里。其实,这“小水塘”并不是真正的小水塘,而是被雨水浇湿的浴巾,是阿和要寻找的心爱的蓝浴巾。

    “啊,我看见蓝浴巾了!”

    阿和正要飞快地向蓝浴巾跑去,却猛地被妈妈拽住了胳膊。

    “别出声!”妈妈说道。

    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阵声音,非常动听,像歌声一样。

   “啊,发现了,咱们发现了一个好东西!”

    顺着这声音望去,只见蜂斗草的叶子上有两只小青蛙,它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俯视着这被雨浇湿并积满水的蓝浴巾。

    “这是什么呀?对,问问哥哥吧!”

    青蛙弟弟转过身子叫来了青蛙哥哥。青蛙哥哥看着蓝浴巾,对青蛙弟弟说:“这是大海吧爸爸说过,海是蓝色的,还很大!”

    “这真的是大海吗?海面上是浮着船只的呀!”青蛙弟弟的话音刚落,一片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一只船似的浮在水面上

    “啊,是大海,这是我们的大海!”

    两只青蛙一齐跳进了由蓝浴巾和雨水构成的大海,它们俩在海里又蹦又跳,又打又闹,还进行了蛙泳比赛。不仅如此,它们还找来一根小棍撑船玩呢。

    玩了一阵,它们又把小棍做成钓鱼竿,在大海里钓起鱼来。

    我想钓鱼,我想钓鱼,

    我想钓一条大鱼。

    这鱼比船大,

    这鱼比海大。

    呱——呱——呱——

    两只小青蛙一边唱着一边挥舞着钓鱼竿。

    “嘻嘻嘻!”阿和看见这番景象不禁笑了起来。

    正在这时,一条头部成三角形的长蛇,吐着红红的长舌头,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大海靠近。

    “危险,快跑!”阿和情不自禁地向小青蛙发出了信号。

    两只小青蛙迅速地从船上跳下来,潜入水底。长蛇从蓝浴巾旁边游了过去,消失在森林的深处。

    “多危险哪,这下没事了!”阿和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

    “阿和,怎么办?浴巾还拿回去吗?”妈妈瞧着阿和的脸问道

    “先不拿,这蓝浴巾借给它们吧,让它们玩到晚上。”说着,阿和便和妈妈悄悄地离开了森林。

    晚饭后,阿和同妈妈又来到了森林里,这时的森林已是漆黑一片。

    突然,一束光柱在阿和的眼前闪了一闪。

    “哟,萤火虫!”妈妈叫了起来。

    萤火虫轻捷地飞着,停在大海边上。萤火虫的光芒像灯塔里射出的光柱一样照着平静的大海。两只小青蛙在没有亮光的地方甜甜地睡着了。他们好像在梦里说:

    “大海多美呀!”

    “是啊,大海太迷人了!”

    这时,阿和把嘴贴近妈妈的耳朵,说:“妈,浴巾就留在这儿吧,咱们该回去了。”

    “好的,浴巾没有了,但阿和照样能睡觉。”妈妈对着阿和的耳朵轻轻地说道。

    “放心吧,青蛙,这大海送给你们了!”说着,阿和拉着妈妈的手大步地走出了森林。

    森林里一片寂静,萤火虫发出的亮光永远照射着小青蛙们居住的蓝色的大海。

(选自《秋巫婆的树叶信》,野藤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致孩子

夏风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

    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心。在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二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握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疫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至需要付出生命。

    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

    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

    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

    三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隔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

    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

    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一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

    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悯。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

    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共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温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心给他以信心。

    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今天的瘟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睿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

    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的层次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①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②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①               ”。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才能试着去了解。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③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④这个层次的阅读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称呼,譬如略读或预读。我们并不是说略读,就是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阅读的一门艺术。

    ⑤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交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得来的。

    ⑥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②              ”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⑦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应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⑧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分析阅读就是全盘阅读、完整的阅读,或者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⑨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⑩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如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人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全新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⑪主题阅读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规则也并不广为人知。虽然如此,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科普时报》“媒眼看世界”专栏征稿启事

掌上科技馆

1月3日

《科普时报》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日报社主办的全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普周报。秉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使命,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办报宗旨,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内容,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

栏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的工作布局,促进我国信息化及科学传播工作的开展,并固化研究成果,2020年1月,中国科技馆与《科普时报》合作开办“媒眼看世界”栏目。

    栏目宗旨为“谈媒体发展,看世界变化”,重点围绕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主题,从以下选题方向撰写文章:

科普影评

    以科学的视角,通过评论的形式,对热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阐述在影视作品中运用的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以展现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二是挖掘影视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对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科学事件进行解读。两个方面任选其一,鼓励对科幻类作品的解读。

科技馆展品/展览解读

    以新颖独特有趣的方式对科普展品/展览进行介绍,重点解析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展示的原理以及在提高科普效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本栏目形式为“融媒体专栏”,不仅在纸质媒介《科普时报》建立“媒眼看世界”专栏,同时也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建立相应的数字专栏,为每期文章配以相应的音频,用二维码链接的形式,将报刊内容进行集成,丰富内容的展示手段,拓宽传播渠道。

    刊期为每1-2周1期,发文1篇。

投稿要求

    为进一步促进交流共享,提高科普从业者对媒体信息技术对科学传播促进作用的深入理解,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同时丰富专栏稿源,现面向全国科普从业者及社会公众征稿。投稿要求如下:

    1 符合《科普时报》及栏目定位,适合大众阅读,语言生动活泼。每文1600字左右,配图2-3张(无版权争议),每图下方标注一句图片说明。

    2 文章标题格式不做特定要求,但需要眀确写出文中案例或影视作品的名称,并对文章核心内容高度凝练,如《从〈阿丽塔:战斗天使〉看赛博格技术的发展》。

    3 文章作者需将文章内容录制成音频文件,与文稿一并发送到指定邮箱。音频格式需为.wav或.mp3,保证音频音质清晰,无需添加背景音乐或其他素材,待剪辑制作完毕后,将与文章一并发布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媒眼看世界”专栏。

    4 稿件需注明作者单位、部门、姓名、职务职称等信息。

    5 投稿邮箱:zhaozheng@cstm.org.cn。

文章参考范例

    文章参考范例:从《阿丽塔:战斗天使》看赛博格技术的发展

    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于“掌上科技馆”微信公众号)

【注释】“掌上科技馆”是中国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以文章、音频、视频等方式发布科学资讯,传播科学知识。

小舟接到校学生会通知,要求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是介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情况。他收集了以下材料,但对材料分析没把握、请你参与,完成阅读研讨任务。

材料一:新冠疫苗研发,一场全球烧钱竞赛

    为了和新冠疫情抢时间,各国政府、药企正在投入巨资加快新冠疫苗上市的进程。现在全球的共识是,新冠疫苗必须要在12-18个月里完成研发,开发出的疫苗同时必须具备大规模生产部署能力,以便全球投放使用。这种速度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在人类历史上,麻疹疫苗的研发用了9年,埃博拉疫苗用了16年,脑膜炎疫苗用了41年。

    目前新冠疫苗均处于临床一期试验。在中国,陈薇院士领衔的基于腺病毒载体的Ad5-nCoV目前进展全球最快,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进一步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随着疫苗研发的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烧钱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华尔街见闻》2020年4月26日)

材料二:全球COVID—19(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研发情况图(截至2020年4月18日)

材料三: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

    这项临床试验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凤才教授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参与试验的108名成年志愿者被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陈薇指出,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最新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据悉,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

    专家们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加快新冠疫苗攻关至关重要。不应将新冠疫苗研发视作一场竞赛。现在有很多关于年底前能否开始生产疫苗的争论,各方压力很大,但“我们所有人应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和认可的疫苗”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5月27日)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延伸甚至拓展人类智能的一

    种技术。人的智能主要由大脑掌握,人工智能则由电脑控制。

    人工智能可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6年,英国教学家图灵认为一个认知过程可被分解为多个单独的过程,这些过程可由特定算法来表示。图灵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1956年夏,在美国召开的学术会议上,科学家表示,人的多种智能行为(比如学习)可被机器模拟;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麦卡锡还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词,标志着该领域的正式诞生。

    20世纪90年代,IBM公司开发出人工智能国际象棋计算机“深蓝”, 它在象棋比赛中成功战胜人类世界冠军。2017年.由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计算机“阿尔法狗”4:1击敷前世界围棋职业九段李世石,在围棋领域做到了超越人类的智能。

“阿尔法狗”是凭什么战胜世界冠军的呢?这得益于两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人工智能专家会把大量已有的围棋对局提供给“阿尔法狗”,“阿尔法狗”对大量国棋棋局进行分析,解读棋局中每一步棋的利弊,并判断当前局面获胜的概率,从而对这些棋局的各种对弈策略和方法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个学习的过程叫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阿尔法狗”还要进行至少3000万步的自我强化训练,自己与自己对弈,以获得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阿尔法狗”能轻松击败人类的围棋世界冠军。

    这样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科学家把近13万张涵盖2000多种皮肤病的临床图片存储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然后让其对这些临床图片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各种皮肤病的典型特征,也能迅速成为皮肤科“专家”。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收集,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商业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的消费记录并推送用户喜欢的商品:警察利用智能摄像机,发现、定位、跟踪犯罪嫌疑人,执行精确和迅速的抓捕。人工智能教室、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无人汽车驾驶,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融入我们的生活。

    (根据(科学画报》2019.6-7及百度百科改编)

【材料二】

    2017年美国出版的《自然)杂忠介绍了人类与机器的一场“较量”。人工智能与21名资深皮肤科医生开始了同场竞技:比试区分鳞状上皮细胞癌和良性脂溢性角化病,以及区分思性黑色素瘤和良性痣。在这场比试中,人类败下阵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完全取代医生。那些分布在患者手指、头皮上的黑色素瘤,难以用照片记录,而且人工智能对一些特殊病灶也难以辨认。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6)

【材料三】

    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优虑,于是,他去互联网论坛发帖求助,网友纷纷跟帖。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妈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

    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⑪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⑫“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⑬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⑭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⑮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⑯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不例外。考场失利、友谊翻船、同学嘲笑、父母唠叨……都有可能使你陷入挫败、沮丧、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有可能爆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人际关系。如果长期郁积于心,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掘人的乐观、善良、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消解人的负面情绪,使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挖掘积极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情绪、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找到了一些调控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

    下面介绍其中几种,帮助大家调控情绪。

    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意识不到自己性格不足的人,在与人产生矛盾时,总是认为对方性格有缺陷,所以,要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只有认识到自己性格的不足,才能积极正视并加以修正,从而冷静看待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这样才容易摆脱负面情绪。

    肯定现在的自己。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说错话或做错事,学习或工作陷入瓶颈时,如果过于苛责自己,只会让情绪更加低落,加剧内心的痛苦。此时,恰当地肯定现在的自己,意识到自己虽然现在不完美或身处困境,但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情绪就会趋于稳定。

    记下自己的情绪。无法或者不方便向别人倾诉时,可以把自己的烦恼点记录下来,这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记录情绪,梳理让自己感到快乐和难过的事情,多做能令自己高兴的事,再想办法去解决烦恼的事。

    多建立几根支柱。在遭受负面情绪时,如果只有一根支柱,一旦这唯一的支柱倒塌,整个人就会随之崩溃。如果建立的支柱多几根,就可以通过其它支柱来转移注意力和化解负面情绪。这些支柱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亲密感情,可以是某种健康的活动等。

    向正能量靠拢。多关注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常和积极向上的人一起进步,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充满正能量。因此,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上的人,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向他们学习。同时,多做对自己或对别人有意义的事,在成就感中体验积极力量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远离悲观情绪的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人经常怨天怨地,充斥着悲观情绪。悲观情绪会产生消极的磁场,不仅使自己深陷其中,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要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要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选自和田秀树《别让坏情绪赶走好运气》,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却不曾被负面情绪击倒。他被排挤出京,做杭州通判时,与佛印结为好友。佛印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二人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后被贬黄州,做了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他写了不少诗文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被贬惠州后,苏轼利用空闲时间,探索岭南风光,亲自尝试酿酒,生活丰富多彩。被贬儋州后,他采草药,兴学堂,造福乡民,把儋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材料三】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中小学生被迫线上学习。还不到半个月,林杨同学就憋闷得慌,他在贴吧发了一条求助信息,很快收到网友跟帖。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

材料一: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做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材料二: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摘自《解放军报》)

    中国早先是使用美国的GPS系统,然而却逐渐发现这并不可靠。有次在进行军事演练时,美国突然切断了与卫星导航的连接,致使所发射的导弹失控掉入深海之中。这突发情况令中国有所警觉,意识到现在使用的把控系统的主动权在美国手中,这会给中国造成很多制约,一旦美国不再进行供应将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节选自《别了GPS,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成功,多国对华抛出橄榄枝!》)

    航天科技北斗团队是我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坚力……团队突破自主导航、星间链路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撑起国人脊梁,服务国计民生,孕育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摘自北斗网)

    磨剑二十年,今朝耀星空。北斗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目前,北斗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相关产品输出到100多个国家。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解决方案已在东盟、南亚、东欧、非洲等地成功应用。

    (摘自《解放军报》)

材料三: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礁石》)

阅读《眷恋那棵老柿树》,完成问题。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⑪“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⑬“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⑭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⑮“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⑯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⑰“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⑱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有改动)

阅读《拐弯》,完成问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 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守拙

弓长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选自《知识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

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

张晔

    ①在新冠肺灵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茵素”,这是人奥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β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β淋巴妇脆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脆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疔带来了新的希望。

    ④“日前,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细胞和β细胞这两大类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β细胞。当新冠肺灵疫情慕发后,我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β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汞组测序使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D)J序列的β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病毒反应抗体."信达生物转化医学副总裁徐伟告诉记者,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施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

    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成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阻止病毒入侵。

    ⑦“日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徐伟认为,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可准确识别新冠病毒。

    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耍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徐伟说,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依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脆袜。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徐伟介绍说,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

    (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阔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匾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日,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邢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是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刭褛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祥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人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⑪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瞠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⑫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戒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啃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⑬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⑭日子像流水一样缓媛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⑮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⑯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⑰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瑞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持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⑱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宇的匾,被砍丢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⑲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⑳病人心里一惊,暗说,这个吴大夫,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

阅读《艾溪湖湿地的美》,完成问题。

艾溪湖湿地的美

罗张琴

    ①“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说的是南昌的景致。南昌东面有溪流穿稻田而过,经年累月,数顷之地渐现湖光,世人称之为艾溪湖。秋季,艾溪湖湿地依然绿意盎然。落单的天鹅低着头,用长长的喙专心拣觅食物;孤傲的丹顶鹤单腿立在沼泽里,静静地眺望着苍穹;一群接一群的大雁在空中摆阵,鸣叫声此起彼.....

②“啊——啊——”,一群飞鸟在湿地上空盘旋、流连,久久不散。“是灰鹤,千岁鹤!”正在湖边给锦鲤喂食的孩子们齐刷刷将头抬起,打着节拍使劲鼓掌,齐声喊着:“千岁鹤!千岁鹤!”

    ③“小廖,候鸟通道发现千岁鹤,应该是想在咱们雁岛‘打尖’。你迅速隐蔽,别打扰它们!

    ④“老高,船往东靠边,暂停巡逻!

    ⑤“小美,架好设备,做好记录!”

    ⑥邹进莲手持对讲机,一边联络一边在人群中穿梭。黑衣、黑裤、黑鞋、黑发、黑框眼镜,简约而干练。

    ⑦邹进莲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困家庭,从小独立且倔强。大学四年,她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从摆地摊卖袜子算起,先后尝试过二十多种行当。毕业前夕,当许多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奔波时,她早早便接到武汉一家国有企业的录用通知,成了一名准都市白领。

⑧然而,在她看来,年纪轻轻就过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丧失斗志。“不闯荡,你要青春干什么?”邹进莲不停问自己。有一次,她被一段人鹤相伴相依的视频吸引。“这才是我想要的!”她终于确定了奋斗的方向。她辞掉工作,开始拜师学养鸟。深山老林,简易工棚,荒无人烟,缺水少电,她仿佛从世界的一极直接蹦到另一极。与此同时,身边质疑、批评的声音一阵接一阵:“心血来潮、不务正业.....邹进莲的倔脾气上来了,暗暗立誓:“我就要走出一条别人未走过的路!”定下心神的邹进莲,陆续掌握了候鸟饲养驯化、繁育、疫病防治等许多技能。2010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告急:园内白天鹅大面积染病。她临危受命赶往江西。一个月后,病危的四十多只白天鹅全部康复,她被留在鄱阳湖白沙洲岛工作,一干就是四年。

    ⑨地球.上的候鸟依然定时守信地遵从着体内基因的召唤,感受着地球的每一次脉动和季节里最微妙的变化,振翅而飞,迎风而起,南来北往,飞越过雄奇壮阔的高山大海,飞越过水泥钢筋的城市森林,周而复始地完成一次次迁……全世界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一共有八条,其中有三条经过中国。地处华中、与鄱阳湖相近的南昌成为许多候鸟在西伯利亚与澳大利亚之间往返时的必经之地。南昌市围绕湖泊投资数十亿元保护自然生态,建了一座两千六百多亩的纯公益性的艾溪湖湿地公园,并精心打造了一条跨越市区的空中“鸟道”。2014年,邹进莲被这条雄奇、诗意的空中“鸟道”打动,接受高新区的邀请,出任艾溪湖湿地公园候鸟保护中心主任。

    ⑩上任后的邹进莲绕着艾溪湖湿地走了一圈,发现植物多,动物少,太过静谧了。依她的知识和经验,哪里生态好,鸟就往哪里去,艾溪湖湿地生态那么好,只要筑好“巢”,就一定可以引来无数“凤凰”。经过一个月的深思熟虑,她提出创建艾溪湖湿地候鸟乐园的设想。从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驯养、招聘,邹进莲团队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瑰丽景色,重现在人们的眼眸里。

    11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来湿地开展科普活动。一有空,她就和人们分享候鸟的故事。“一只叫‘灰灰’的灰雁很通人性,很讲感情。有一次,它的饲养员老何家中有事请假三天,老何前脚刚走,‘灰灰’就失踪了,到处找也找不到。第四天,老何刚回来上班,‘灰灰’立即出现,飞到老何跟前,不停地叫唤,情意绵练....”这些年,来艾溪湖的候鸟越来越多,邹进莲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候鸟王国。

    12 “保护候鸟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行为,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候鸟,把保护动物变成一种习惯。”邹进莲说,“我想把艾溪湖湿地候鸟乐园打造成‘人的乐园十鸟的家园’,在都市里给予鸟儿们一片安全、适宜的栖息地。这样鸟与人和谐共存的画面,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人民日报)》2020年1月18日,有改动)

诗歌鉴赏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