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2讲《宋明理学》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
A、 知行合一
B、 本心即天理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有人说:“王阳明揭思想解放之序幕,高举破除偶像反对权威的旗帜。”下列言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D、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由此可见,朱熹(   )
A、 肯定了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B、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 指出秦始皇变法奠定了后世的法律基础
D、 从君臣关系去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
A、 “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 “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
A、 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 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 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宋代开始出现妇女缠足现象
B、 宋明理学推动妇女缠足比率上升
C、 明末以来妇女缠足比率持续下降
D、 民国成立后妇女缠足现象彻底消失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

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表中数据反映出(   )

A、 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
B、 两宋时战乱仍频繁
C、 两宋时儒学有了新发展
D、 宋代妇女地位低下
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制。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A、 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
B、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 统治者不重视儒学发展
D、 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   )

A、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 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 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明代王守仁对“理”“欲”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导致了“天理就是人欲”观的流行;清代戴震则提出“理存于欲,遂欲达情”的主张。这些主张(   )
A、 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C、 折射出文化专制政策的放松
D、 反映时代发展对僵化思想的冲击

材料分析题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札《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患,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一擴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刖,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字《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请回答: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