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5583165
日期: 2024-06-15
期末考试
选择题
句子默写
名著阅读
综合性学习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浒”迷

①20世纪70年代,我一上初中,就爱上了读小说。当时,我最想读的小说就是《水浒传》,在我心里它简直像“天书”样充满了诱惑,我是多么想读到这部书啊!

②就在我整天满脑子里琢磨《水浒传》的时候,恰巧在集市上遇到一个说书的老爷爷。那一天,听书人把街道围得满满的,老爷爷正眉飞色舞地说着“武松打虎”,他的声音变幻莫测,“武松”一闪,大家都屏气凝神,“老虎”一扑,惊得我后背发凉。从我同学口里知道,这老爷爷是他们村的,姓王,最拿手的绝活是说水浒。我想,他会说水浒,家里一定有《水浒传》这部书。当天晚上便央求同学带我来到了王爷爷家。我说,“我喜欢水浒英雄,想看《水浒传》。”满脸皱纹的王爷爷,胡子稀薄而干燥坚硬,“小孩子不好好上学,看什么《水浒传》?”王爷爷并不热情地应付着我们。我知道,他不会轻易把书借给我。

③正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的邻居来串门,随手递给他一支烟卷,老爷爷脸上的皱纹一下子绽开了,两眼放光,一边品着香烟,一边极其友好地让那人坐下。看来这一趟我没有白来,我发现了王爷爷的“软肋”,嗜烟。我心里顿时有了主意,我要让王爷爷吸上我敬的烟。

④正是夏天,一向懒惰的我每天早早地起床,然后到村前屋后的闲因子、河道边的小树林里瞪大了眼睛寻蝉蜕,寻蝉蜕的最好时机是清晨,这时,蝉蜕一般不会被人寻走,再则,一夜的露水浸湿,蝉蜕潮湿疲软,不容易破碎。我花了好几天的功夫,终于寻得了一塑料袋子蝉蜕,从镇上的土产收购站获得了7角8分钱。

⑤星期天一大早,我拿着卖蝉蜕的钱跑到镇上的供销社。“我要买两盒大前门烟。”女售货员瞅瞅柜台上的一堆钱,说:“烟票呢?我一惊:“什么烟票?"“原来有烟票才能买烟。我傻眼了,沮丧地在大街上逛来逛去,苦闪间,猛然想起,我们村上的一个表姑不就在供销社上班吗?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头闯进供销社,“我找我姑姑!”这一喊,在一旁忙的表姑就认出了我,“姑姑,我要买大前门牌的烟,可是没拿烟票。”表姑说:“你爹让你来买的吧?”她顺手递过来两盒大前门,“我这儿有票,回家把烟给你爹啊!”我接过烟,使劲地点了几下头,一溜烟儿向着王爷爷家跑去。

⑥我把两盒“大前门”往王爷爷的茶几上一放,等着他脸上的笑,没想到,他把脸一沉,“还是学生就不学好,哪来的钱买烟?”我把寻蝉蜕的事说了一遍,又说:“听说您老有一套《水浒传》,我想借来看。保证不损坏一点点。”他一边琢磨着,一边眯着双眼望着茶几上的“大前门”,终于下了决心似的走进了里间。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挟了一本极旧的用塑料布做书皮的书出来,我断定那就是《水浒传》,激动得差一点没跳起来。

⑦谢过王爷爷,我抱着书往家跑。路上,我选中了那紧挨着玉米地的几行桑树,一屁股坐在草丛里,倚在桑树上读了起来。桑树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的叶子像撑开的绿伞,遮蔽着太阳,树底下一片荫凉,远近的桑树上,蝉声如潮,为我做伴。我的思绪不时徜徉在八百里水泊梁山中,随着英雄的足迹而驰骋。不知不觉,从上午到晌午,再到下午,日薄西山,直到看不清字了,才急匆匆回家,继续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地读……

⑧读完了《水浒传》上部,我急切地跑到王爷爷家还书,并带着渴望的目光怯怯地提出再借中部或下部的请求。然而,王爷爷一面收书一面说:“那两部被人借走了,还没送回来。”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这可怎么办?读不完《水浒传》我睡不着觉呢。我赖在王爷爷家不肯走,缠着他讲后面的故事。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听的起劲,还书的人来了!看到他腋下的两本《水浒传》,我的眼睛顿时放了光,仿佛看见一个个英雄正纷纷向我招手,勾我的心哩!“你这孩子有福哩,还真叫你等来了。”王爷爷笑着拍拍我的头,“这孩子,爱看书,将来准有出息。”

⑨就这样,我顺利借到了《水浒传》的中部和下部。读到80回,书里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却不敢快速往下读了,一旦读完就没有了。我每天只读“两回”,过了几天,一想还是有些快,便改为一天读“一回”。我一直陶醉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夜里睡觉时还常在梦呓中喊林冲、杨志等人的名字。

⑩那段时间,我心情特别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告别了蝉蜕,告别了“大前门”,唯独《水浒传》还印在脑海....

(作者:辛牧。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要懂得“取”和“舍”

①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但这绝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

②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

③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④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谓雅俗不一回事。自命风雅者,往往其实是“恶俗”;向来为专家学者辈不屑一顾的“俗物”,却没准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他讲得俗不可耐。

⑤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偏狭。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

⑥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也要尽可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

⑦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之如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 威后问使者曰:“岁国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 , 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 苟甲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田,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田,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四也?叶阳子四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 , 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注释】①使:命令,派遣。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者:……的人。问:问候,聘问,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②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③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书:信,此指齐国给赵国的国书。发,启封。④岁:年成,收成。⑤恙:忧患。⑥说:通“悦”高兴。⑦不然:不是这样的。然...的样子。⑧苟:如果。⑨故:哪有,难道。四⑩本:根本。⑪末:次要的。⑫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钟离:复姓。⑬食(sì):拿食物给人吃,作动词。⑭衣(yì):给人衣服穿,作动词。⑮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⑯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⑰哀鳏(guān)寡:怜悯鳏夫寡妇。⑱恤:抚恤。

诗歌鉴赏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