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 民国前期(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日期: 2025-04-01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19年12月,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就是适应人类一体的道德、世界一家的社会之道德。这表明当时(   )
A、 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的探索
B、 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了先进的国人
C、 唯物史观逐渐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D、 新文化运动推崇的道德观渐入人心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 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国人曾对巴黎和会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废除“二十一条”。但“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思想点燃了国人实现民族振兴的新希望
B、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退让引起国人情绪的变化
C、 帝国主义压迫是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
D、 马列主义成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
A、 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 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 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