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1-12
期末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书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西周以“结绳记事”为代表的实物信件,即便是从文字书信出现算起,中国的书信文化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书信,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味道。

书信本来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媒介相比,书信无疑是缓慢、迟滞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其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被相应放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和书信相关的作品,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书信的阻隔所带来的对于故乡的一种独特体验,而现代电子媒介下的即时交流,往往难以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一些书信元素还能带给人们特别的艺术享受。如信笺,其艺术象征性已经大大超出它的实用性,包括鲁迅、张大千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艺术家,对于自己使用的信笺都有精心的设计,往往带给人强烈的美感。而手写书信中的书写笔迹,同样是能够带来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书法名家的墨迹自不必说,普通人的手迹虽然不能说自成体系,但也一样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人们常说“见字如面”,实际上也表明,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写带给人们视觉和想象上的丰富体验,是标准字体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书信所记录的很多生活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书信里记录了民间自然、人文的时景与变迁,体现着上至国家民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种种特征。可以说,一张张信纸就是历史时代的一个个缩影。另一方面,书信在名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书信的私密性有所保证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在信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绪,从而成为研究写信人真实的思想脉络、人生轨迹的有力依据。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信一直是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媒介。无论是民间家族文化,还是民族传统文化,书信都是较好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自古以来,许多名门望族都会通过家书传承家风、延续家族精神,这些家书往往涉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等诸多方面,是一部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之中。

然而,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及距离书信时代越来越远的新生代的出生,书信可能会逐步走向更加边缘的地带。但是,书信是富有神韵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将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取材于林焕新、胡玥、黄世永等人的文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经典作品阅读。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弟子有饥色,读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贼。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奚居隐也?”

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讲于论也。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百里奚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夫兰茞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有?桀杀关龙逢 , 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

                                            (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七)

【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诛杀。抉:剔出。    ②吕望:姜子牙。    ③罢:通“疲”,受累于。④兰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质。   ⑤关龙逢:夏朝明相,以死谏闻名。  ⑥须,等待。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
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 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 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