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嫩江市一中等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4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今,各种“方言梗”在几大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伴随着网络自创语言走红的,还有各种爆款方言。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面向普通话、方言乃至外语多语并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的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里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近年来,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谣》用吴侬软语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上海人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量破亿,颇受好评。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节选自饶高琦、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光明日报》2021年6月24日)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   段崴

2021年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栾恩杰等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习近平接见,并合影留念。

“这次能够有机会参与中央领导同志的会见,我感到很振奋。特别是把我和家栋同志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合影,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褒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说。

接“嫦娥”回家

2020年12月17日凌晨2点左右,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2千克月壤样品成功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

“我要接‘嫦娥’回家。”很多人劝栾恩杰不要亲自到四子王旗去,因为天气太冷,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点当时的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指挥部距离着陆地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一路颠簸,而且栾恩杰已经80岁的年纪。“我一定要去。当年嫦娥一号起步的时候,我向中央承诺,要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我们有这样的决心。”但从一个合理的设想,到如今的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只有他和他背后的航天人知道经历了何其艰难的过程。

在栾恩杰心中,“嫦娥”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这十几年一路看着她长大。接孩子回家,他比任何人都高兴。

共和国的学生

1940年,栾恩杰出生在吉林白城。“我1949年入小学读书,是共和国的学生。”1960年,20岁的栾恩杰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报考了电机系,并被顺利录取。进校报到第二天,栾恩杰被调配到了“二部”三系,即自动控制系。入学即开始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保证导弹稳定飞行、准确击中目标,高质量完成作战任务,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控制系统的储备人才。

从“巨浪-1”到“东风-21”

1970年,栾恩杰开始参与潜地导弹的研制。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仍非常薄弱,对于潜地导弹的研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巨浪-1”第一次台试就失败了。“第一颗试验弹,飞离试验台不久就炸了。我们十年的心血被炸了个粉碎。”回忆当年的种种情景,曾经担任“巨浪-1”项目总指挥的栾恩杰还是会眼角湿润。

1988年,在遭遇了种种挫折和不断修正之后,“巨浪-1”终于定型,开始装备部队。与“巨浪-1”朝夕相处的18年,栾恩杰深刻领会到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潜艇灵活机动的特点被陆地借鉴。已经在潜艇装备的“巨浪-1”导弹被赋予了上岸的需求。于是,栾恩杰从“巨浪-1”的总指挥,转任“东风-21”的总指挥。这段经历,于栾恩杰而言,无论是对武器系统的发展,还是对航天科技的发展,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启探月时代

1998年,栾恩杰调入国防科工委任副主任兼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接到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就是实施国务院主管部门对中国航天“五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行业规划。经过研究,栾恩杰与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大航天”的概念。

“我们中国的航天,不能只停留在工业层面,也要扩大到应用。中国航天也要进入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应用的阶段。”之后,对地观测的“高分”系列卫星、通讯卫星、海洋卫星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空间应用都在“大航天”的概念下实现了发展。

接着,对外太空进行探索的深空探测也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2000年11月我国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白皮书,其中谈到了以探月为切入点的对外太空的研究。这份白皮书由栾恩杰倡导并主要由他组织完成。航天事业扩大为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部分组成。空间科学里面包括深空探测。

2004年,栾恩杰受命担起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的重担。他邀请老朋友孙家栋院士和欧阳自远院士加入。三位白发院士组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三驾马车”。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测控中心欢呼雀跃;长征五号首飞前三小时,现场惊心动魄;嫦娥四号月背着陆后,与玉兔二号“互拍”;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升起五星红旗并成功采壤返回——三步走的计划实施不算是中国的发明和创新,但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确实是中国工程能力的有效表达。

战略科学家

栾恩杰经常被称作“战略科学家”,但他说自己不算是科学家,而是一名工程师。但是对于“战略”,他十分认同。

战略是具有前瞻性、决策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部署、策划和思想。“党中央提出了发展战略,航天系统各个领域的负责人就要打好自己的战役。既要做好对战略的理解,也要做好对战役的研究。”

从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到部总工、国家航天局局长,一路走来,除了学习本事、完成任务,栾恩杰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从战役到战略转变的思考。既要有战略性的总体把握,又要有战役性的可行性方案,还要有战斗性的冲锋陷阵。

从“巨浪-1”阶段的台、筒、艇,到探月工程的绕、落、回,探、登、驻(住)——栾恩杰习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阶段性任务进行概括,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而这也是他多年经验的积累,在工作中得到教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

在栾恩杰看来,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我们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步伐,取得了一些话语权,可以开展一些同水平的合作,但是于创新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人民画报》2021年4期)

【注】①“二部”是一个历史名词,是当时设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座培养飞行员的航校,下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所有国防相关专业都统一搬到“二部”进行授课和管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锄草

付春生

①一把锄头,一地草。锄头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和草是冤家——东边走,西边蹚,明晃晃的眼里容不下草。

②人有毫毛,地有草蓂,草和地是相伴相生的。草见到地就亲,地见到草就热,草和地就这么纠缠了一年又一年。只不过,有的地草多,有的地草少。有的地长这种草,有的地长那种草。就像人,不是这种潦草,就是那种毛草,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草。

③狗不嫌家穷,草不嫌地贫,再贫瘠的地里也有草。甚至离天最近的那块地里,草也能爬上去。和星星聊会儿天,和月亮说会儿话。我那时一到星期天就和父亲去地里锄草。锄了一茬,又一茬,那茅草根好像在地里产了卵,一眨眼就在地里铺散开来。尤其到了雨季,那草几天就齐刷刷地长出来,集中力量爆发,那架势似乎要把整个庄稼吞了似的。我和父亲一看这阵势,不及半刻消停,就立刻把锄头放出去,灵灵铁嘴就开始在地里攻击草。父亲总是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干裂的地皮波浪一样翻滚着,坚硬锄头在庄稼下穿梭,密密麻麻的草一个个倒下。当太阳把最后一棵草的血管烧熔的时候,地下的水彻底断了来路,从此再也没有通过这个渠道救活过草。

④我有时宁愿和母亲一起锄草。她不像父亲那样执念,让自己在太阳底下晒成草。母亲是在最凉爽的时候,甚至刚下过小雨,天润酥酥的时候下锄。草们很敏感,当然也知道这个时候好——湿润的地,温暖的阳,适宜的气候,乘着风快跑。母亲不紧不慢地蹲下身子,和这些草们展开了对决。她先把草锄下来,然后再把它们收拢到一起,扔得老远。母亲的想法是根本不给草繁衍的机会,彻底从地上剥离,至少眼下再也看不见这些闹心的草。母亲说,你看看这谷子长得多旺啊!这么好的地,这么好的种,怎能看着它长成一通乱蓬蓬的草?云朵挂在风筝上。母亲看出了我的懈怠。在那块地里,刮拉着草,一次次地给我讲那些大人物的故事。我听着那些话,抓一把草,一会儿锄,一会儿停。地里的草在一点点减少。

⑤我们村,最干净的地要属那几个老光棍家的。他们的事最少,没有老婆孩子,没有锅碗碰撞,也听不到和外人争吵,心里没那么多狂草。满脑子清气,想得最多的就是地里的草。他们不但锄自家的草,还锄别人家的草。日头偏西,谁家营生多,隔窗喊一声,保准第二天一大早到。攒满汗珠子,使不出脸色,笑盈盈的,像一棵阳光下的草。他们有多大劲使多大劲,从不藏着掖着。那些年,我们弟兄小,不顶事,没少邀他们给我家除过愁心草。

⑥草也欺软怕硬,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挺拔茂密的玉米地,草就没脾气。利剑似的叶子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把地捂得严严实实。草们在下面萎靡着,迟钝着,有的想拉玉米秆往上蹿,但爬到半截就爬不动了。花生地、谷子地就是一个很脆弱的所在。草们很容易浸入它的肌理。我们村的人大多锄的就是这些草。土地里长草,就像人会受伤,伤了会痛,让村民始终挂念着它,时刻对土地保持着警惕。

⑦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村民在没草的地里锄草。他的样子活像是想象着满地里是草。嚓啦啦,嚓啦啦。急促声一锄挨着一锄,不落过每一个细节。在绿油油的麦垄里,老人锄着,像是对不存在的神说话。我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认为老人的行为是一种滑稽,一种表演。心中念叨,用锄头狠狠地砸地,让草们再也不敢侵入,祈求昌永福保平安。阔大的麦田里,风轻轻地吹着,一轮又一轮的麦子,把大地变成了一片海洋。那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激情的奔放,田野里飘出的交响乐。老人一会儿把身躯埋住,一会儿又浮出来,在实与虚的幻境里。我看着麦田里的瀑布,晃动着,丝丝缕缕地缠绕着。忽然,感到麦子把老人完全包围了,一层又一层,金黄裹挟着风尘,把老人变成了另一种形象和存在——滚滚波涛,盎然绿意,坚硬麦秆,尖尖麦芒,成了老人银丝上开出的花儿。他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疼痛,忘记了烦恼,和麦子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麦子,哪里是老人。

⑧父亲告诉我,当天旱的时候,锄头可以切断水分向外蒸发的一根根毛细血管,让土地保持墒情。天涝的时候,锄地可以让阳光增加照射面积,让土地快干。锄头调和着土地,调和着阴阳,让庄稼快长,是土地的救命稻草,我们在锄头底下生存。我也终于明白老人的做法——在那空无一草的地里,虚有时也可化为实,形式有时可以变为内容,谎言有时也可给人力量。

⑨《齐民要术》中有言,“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说的就是不停地锄草。村民们大多懂这个理儿,但有的人不懂。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七期,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 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惟,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安世初除谏官, 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改动)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