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一次大练习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06-25
月考试卷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现代文阅读(27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已近三年.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教学楼,东面靠山,背面临海,南面有一个小型操场。

②去年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大家厌憎这寒冷天气,一迭声地抱怨着.忽然,一对七自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教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

③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④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很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春夏两季碧海蓝天,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儿来回穿梭,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冬季呢,风急浪高,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大家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吓破胆,教室没有供暖设备,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课要悟暖手才好改作业.气温零下好多度的时候,身体弱的教师,就会受凉感冒或冻坏肚子,好在本地的孩子都适应了寒冷气候。

⑤老爷爷说,棉鞋是老太婆做的,他是专门负责提鞋的,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他接着又说,为了这百十个小孩,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老太婆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常常念叨.校长闻声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看望大家,非常过意不去,推辞着不收.爷爷幽幽说道,老奶奶病七八年了,至今还没治好,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我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校长也不再固执了。

⑥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我拖起来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是用细毛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红、白、黑三色相间,暖和又好看.难得的是,鞋面的毛线绳是配上各色金线钩织的,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奶奶真是太用心了。

⑦我捧起鞋,脚小心地伸进去,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暖灌满全身.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两位老人头发花白,清瘦的脸上挂满笑意,乐呵呵地看我们试穿棉鞋,眼里堆满了患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不停地响响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⑧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完成?假如做一双鞋需要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两个多月.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穿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

⑨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老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

⑩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⑪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为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平常.校长只好作罢,于是请两位老人和我们合个影,没想到他们也不愿意.校长解释说就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说了好几次,老人才同意。

⑫没有人暗示,老师们自发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是对着十四双棉鞋致敬……女教师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没有人扭呢作态,大家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不小心碰到了奶奶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想起她用这双划船桨、拉渔网的手,敲海蛎、晒虾皮的手,带着病痛捏起了细针……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怕她看见,我又使劲.咽,了回去,夸张地傻笑着。

⑬两位老人怕耽误学校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了,校长将他们送到了操场外。海风吹起了老人的白发,吹起了老人的围巾,我们默默祝福他们。

(作者:李明。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 文本一 ]

善用语言的力量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依然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文本二]

①前不久,《丘吉尔:语言的力量》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版。该书的编著者马丁·吉尔伯特为丘吉尔200篇文章和演讲加上背景,用丘吉尔生动犀利的语言串联他从懵懂少年至耄耋老年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不时惊叹。

②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保姆之爱》到1959年丘吉尔84岁时最后一次演讲《未来》,该书几乎是那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的记录,也称得上是一部别致的人物传记,让读者领悟到一位历史人物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给世界留下足够的智慧和深刻。

③反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不同,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恪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的古训.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讲演能力,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演讲和写作能力,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十分重要。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 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看野荻,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谷二县。发仓毂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毂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 , 后米贵,请发帑五万市湖广、江西、广东米平果。建鳌峰书院,置学社,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有删改)

注:①仓毂(首) :仓库中贮藏的谷物。②有奇:有余。③得寝:指布政使停止弹劾事。④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⑤平粜: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 , 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⑥鬻:卖。⑦髡(knn) :这里指削发为尼。

作文。  (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