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统测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0-04
高考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黑一雄(以下简称“石黑”),日裔英国小说家,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内容是美国记者辛西娅·黄(以下简称“黄”)对他的访谈】

黄:多年前,你对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你并不在意自己虚构的小说与历史现实是否吻合,并认为一个创作虚构艺术的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到现在,你还坚持这种看法吗?

石黑:是的。我认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读者来说,读者看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弄懂史实。

黄:小说家的作品和历史学家的作品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

石黑:历史学家不得不以严谨的方式处理史料。他们必须摆出事实,必须带着学术的严谨为他们理解的历史而辩护。我没有这样的义务。我可以把历史当成故事的发生地,我觉得通常我都是这么做的。我选取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它有助于引出某些主题。我希望人们在阅读我的作品时,不是因为可以借此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我也许可以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和世界更抽象的构想。

黄:读者会问,你们的作品在涉及历史时要承担责任吗?

石黑:我认为小说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隔几年总有某种大屠杀回忆录招来人们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谎言贻害无穷。最近就有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威尔科米尔斯基的作品《碎片:回忆战时童年》于1995年出版,摘得多项奖项。人们以为这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小孩写下的一部纪实文学,几乎是一夜之间,它成了大屠杀写作的里程碑。只不过事实上随后就被揭穿,原来是作者捏造了一切。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并非犹太人,而是个瑞士人。倘若他承认这是部小说,那么一切都安然无恙。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他想表达的是有关个人生活的某种内心痛苦。他曾经是个孤儿,来自当时瑞士社会的底层;他被一些据他所说对他并不好的人收养。他认为大屠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经历就是对他的人生观的某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隐喻。这起事件挑起了有关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差异的激烈争论。倘若他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自己是瑞士人,也从未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说明白他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创作,因为个人环境与大屠杀毫无关联,他只是觉得自己和大屠杀的幸存者有某种共鸣而已,那么一切就肯定情有可原了。但是当他言之凿凿地肯定自己当时的确身处奥斯威辛,并且这是一部历史记录的时候,他当然就触碰了底线。如今,这部作品已被弃如敝屣,臭名昭著,成了全世界的笑话。这是模糊①________二者界限的极端例子。我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你从小说中获取的所谓真相和历史学家意欲呈现的真相相去甚远。

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黑:我认为它并非像历史学家追求的史实那般明确,事实上也不是在法庭上摆出证据,人们想要弄清来龙去脉时所探寻的真相。这里的真相有点模糊的意味。它就像一个人在说:“这是看待人类情感经历的某种方式。难道不是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吗?”它诉诸的是其他人对于事实的理解:“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而且我认为,如果你想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或者略为新颖的话,那么你想说的是:“也许你从未这样看待问题,但是既然我这么理解,难道你没有同感吗?”从那层意义上而言,它是对真相的追寻;它并非摆出证据说:“这儿有全部的证据,所以结论必然要变更。”它既不是那种科学真相,甚至连社会科学真相也算不上。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

(删改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0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叶明之的遗书

张建春

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黑洞洞的牢房里了。

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

叶明之发现了一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叶明之还是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一个淡淡的笑。

眼睛躲避了一下,闪烁地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叶明之第二次见这双眼睛时,是在第二天的中午。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是来送牢饭的。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

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

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被按在了地上。

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口,死肯定是唯一的一条路。

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活物,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喊一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梦哭。但不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自黄三。

早展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多少眼中有了些喜色。是为叶明之吗?叶明之没向深处想。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些一点就明的道理。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俩人都心照不宣着,一人说,一人听。

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向死里欺负。

刚刚恢复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

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

“县长也不干!”“不,不,不!”叶明之太痛苦了,每吐一个字,都是一身冷汗。

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

下半夜,叶明之真正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眼里,闷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一人,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应是自己的爱人加同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出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壶酒。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

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泪了,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

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

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自己心的怦怦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里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黄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她,又被黄三捂回名字的人。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叶明之留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12期)

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议经费札子

(宋)曾巩

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国用者必于岁杪 , 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 , 则先王养财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汉唐之始,天下之常矣,文帝、太宗能用财有节,故公私有余,所谓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汉唐之盛时,天下之用常裕矣,武帝、明皇不能节制度,故公私耗竭,所谓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

宋兴,承五代之敝,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而财用有余。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项。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余员;皇佑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官之数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也。郊之费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用财之端,多于景德也。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后各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入,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则又以类而推之,天下之费,有约于旧而于今者,有约于今而浮于旧者。其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如是而力行,以岁入一亿万以上计之,所省者十之一,则岁有余财一万万。驯致不已,至于所省者十之三,则岁有余财三万万。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益约而言之也。

今臣之所陈,亦约言之。今其数不能尽同,然其大旨,必不远也。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其所省者一,则吾之一也;其所省者二,则吾之二也。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

(选自《南丰文钞》,有删节)

【注释】①岁杪(miǎo):岁末。②仂(lè):十分之一。③郊:古代祭天地的典礼。

作文(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