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天高教育共同体2022年7月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4
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后来被孔子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义以为纪……是谓 小康。”在孔子看来,“大同”与“小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倡导“天下为公”,而后者则表现为“天下 为家”。“大同”因何而“大”?因“天下为公”而“大”。“小康”因何而“小”?因“天下为家”而“小”。“小康” 因何而“康”?因“礼义以为纪”即确立伦理道德规范而“康”。在中国话语中,“康”既是指身体上无病, 又是指生活上无忧,所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因此,“小康”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通 向更高文明形态的道路。从“天下为家”的“小康”出发,可以渐次通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境。可见, 全面把握传统“小康”概念,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一是“家”。家是“小康”的社会基础和逻辑起点,小 康社会因“天下为家”及“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显其文化境界之“小”。二是“康”。小康社会秉持“礼 义以为纪”,因确立伦理道德规范而实现“康”。三是“大同”。小康社会以“小家”为发展动力,又以“礼 义”而超越其“小”、实现其“康”,是由“家”之“小”通往“天下”之“大同”的康庄大道。

作为现代话语的“小康”与作为传统话语的“小康”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虽然在现代语境中, “小康”不以所谓“天下为家”为标志,但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改革开放到当下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并存,“家”确实是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 其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充分释放以“家”为单位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同时,现代语境中的“小康”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的发展目标,在所有制基础和价值 取向上都凸显了一个“公”字,这与传统语境中的“小康”将通向“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具有相通性。 然而需要明确,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语境中,与“小康”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化”。“现代化” 是“小康”的前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是由“小康”走向“现代化”。正是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现代的“小 康”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小康”概念。进一步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其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其 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这与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传统“小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作为现代意 义上的“小康”概念的升级版,“全面小康”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度建构、文明形态等诸多层面对传 统“小康”概念进行了科学扬弃。

(节选自《发掘阐扬“全面小康”的伦理学意蕴》,《人民日报》2017 年 3 月 21 日) 

 材料二:

当代意义的小康与传统意义的小康存在着重大区别。这种区别集中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在当代 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蕴藏的卓越智慧和巨大潜力。

首先,传统小康社会是个小康梦想,现代小康是即将变为现实的小康社会。在孔孟那里,小康 确实是作为社会理想提出的,但对传统社会普通百姓来说,小康实际上只是一个梦想,很少有人能 将其变为现实;即使将其实现也难以持久,即所谓“富不过三代”。因此,传统小康整体上看只是一 种梦想,在传统社会的任何时代从未真正实现过。到 20 世纪 80 年代,小康是国家主要领导人作为 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来的,并被确定为党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经过中国人民上下同心的艰苦 奋斗,它即将变为社会现实,而且这种走向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改变的。梦想和现实是两种小康社会 最直接的区别。

其次,传统小康主要是指经济小康,当代小康是全面小康。传统小康是广大处于极其贫困状态 的穷苦百姓所希冀的吃饱穿暖之梦,是“温饱之家”的梦想,通常不包括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 更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传统不同,当代小康是全面小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全体人民从这种进步中充分获得权益,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普 遍提升。当代小康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落脚于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再次,仅就经济而言,两者在生活质量、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天壤之别。中国传 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基本上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与这 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形成了“安土重迁”“重本抑末”观念,这些观念导致人们重视、崇尚农业,轻视 甚至贬抑其他产业特别是商业,即所谓“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三国志 ” ·魏书·司马芝传》)。 生活在这种自然经济下的百姓,靠天吃饭,生活贫苦,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颗粒无收,饥寒 交迫,甚至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推进工业 化,走上了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物质文明日益繁荣。因此,当代小康已 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吃饱穿暖,而是现代意义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追求的是人民共同富裕。

(节选自江畅《小康社会理想及其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法庭上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 专卖、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 子里开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 它也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 己家里往往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 发散着刺鼻的气味,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 假话也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兵,荷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 旁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 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 在挡住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福泰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 背上一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 在同一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 审员们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 警察。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 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 着一把斧子。大家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 找到他。到第三天,他却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服, 瞧着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上 衣,为什么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 哥他没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 好就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 着真正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 是我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 弄丢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 我儿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 音问道:“哪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 想法:这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 位子站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 的那种脚步声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 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 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 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 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 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 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孝武即位,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 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 余年,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 ....山,禅于姑衍,以临翰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 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 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 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 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 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 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 战,以遇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 斤。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舍之于上林苑蒲陶宫。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写作(60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