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16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鸦片战争后,魏源建议邀请西洋工匠、舵师教习制造及行船演炮之法,主张增设水师一科;林则徐拜访学者梁廷相,招募懂英文的青年组成翻译团队。由此可见(   )
A、 晚清政府调整了科举制度
B、 有识之士的观念趋向经世致用
C、 知识分子抛弃了传统义利观
D、 西学东渐深入到制度层面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望厦条约》
D、 《黄埔条约》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 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 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 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如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据此可知(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 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C、 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
A、 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 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有学者著述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中国不情愿地被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直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列强扩大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市场
B、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
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列强入侵逐步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这表明(   )
A、 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B、 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
C、 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
D、 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
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唯独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箱的金属铅的销路好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英两国商品互补性强
B、 中国传统经济韧性较强
C、 闭关锁国阻碍中英贸易
D、 英国冶金业领先于中国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